蘇立鵬(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平陽二中)
問題式教學對提升高三物理復習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嘗試
蘇立鵬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平陽二中)
學生對于高三物理復習課“講了做,做了講”的這一教學模式感覺枯燥、乏味,采用問題式教學進行高三物理的復習,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課堂氛圍活躍,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問題式教學;基礎知識;啟發思維
在高三復習課中,多數老師采用“講了做,做了講”這一教學模式,教師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學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問題式教學開展高三物理復習,那么教學有效性就能得到提升,筆者從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談談問題式教學在高三物理復習課中的應用。
高中物理知識有個鮮明特點是比較系統,但學生恰恰沒有這樣的認識,甚至感到有點“亂”,知識點和公式多得記不住,還混淆了。如果以問題串的形式展開復習,學生的知識得到夯實,知識網絡得到構建,教學有效性得以提升。
例題:甲是不帶電的絕緣物塊,乙是帶負電的物塊,甲、乙疊放在一起,靜止在粗糙的絕緣水平地板上,地板上方空間有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F加一水平向左的勻強電場,發現甲、乙一起向右加速運動。在加速運動階段甲、乙兩物塊受力情況與運動情況如何?
在復習課中講解此題前設置了連串問題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網絡,問題1:本題中可能涉及的接觸力和場力分別是什么?生:接觸力是彈力和摩擦力,“場”力是重力、安培力、洛倫茲力。問題2:力的大小是什么,朝哪個方向?生:重力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電場力F=Eq,方向與電場方向相反或相同;安培力F=BIL (B、I、L兩兩垂直),方向用左手定則判斷;洛倫茲力F=qvB(B、v相互垂直),方向用左手定則判斷?;瑒幽Σ亮=μN(靜摩擦力大小范圍從0到最大靜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問題3:遵循哪些運算方法與法則?生:力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問題4:產生效果?生:形變、產生加速度。問題5:受力后產生怎樣的運動情況?生:直線運動(勻速、勻加速、勻減速、變加速)、曲線運動(平拋運動、圓周運動、普通曲線運動)。問題6:解決問題涉及哪些知識?生:牛頓運動定律、勻變速直線運動知識,把相應的知識逐一板演在黑板上形成知識網絡。
曾經有高三學生問過筆者:物理課一聽就懂,一做就錯,怎么回事?筆者認為關鍵是對知識理解不到位,不能有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能夠有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需要巧設變式問題。
如,在復習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時,我設計了如下變式問題:電源、電阻和滑動變阻器串聯成的電路,電源電動勢E=2V,內電阻r=1 Ω,定值電阻R1=1 Ω,滑動變阻器R2的最大阻值為5 Ω,請分析當R2滿足什么條件時,電阻R1消耗的功率最大?嘗試計算R1消耗的最大功率為多少?
變式1:當R2的阻值為多大時,變阻器消耗的功率最大?
變式2:當變阻器的阻值為多大時,電源輸出功率最大,最大功率是多少?
變式3:滑片在向左緩慢滑動過程中,R1、R2兩端電壓變化量是否相等?
變式4:甲、乙、丙三個電動勢E相同而內電阻r不同的電源,分別給同一個定值電阻R供電。已知甲、乙、丙三個電源內阻的大小關系為r甲>r乙>r丙,則將R先后接在這三個電源上時的情況相比,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接在甲電源上時,通過R電流最大
B.接在乙電源上時,通過R電流最大
C.接在乙電源上時,電阻R獲得的電功率最大
D.接在丙電源上時,電阻R獲得的電功率最大
分析:例題及變式問題涉及求功率的基本知識,本質是一樣的,分析方法相似,但很多學生對公式的運用只停留在記憶上,只知道套公式,忽視公式的推導過程,結果在做題時就發生錯誤,而通過以上變式問題設計,使母題一題多變,啟發學生思維,加強對知識的運用、理解,就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類問題,并且能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愿意主動思考。如此一來,可以規避一節課不斷變換題目,跳出了題海,減輕了學習負擔,讓學生感覺抓住了重點,提高解題實效,也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精心構建發散問題,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現以課堂設計一題多解的發散問題為例:
現有半徑為2.5m的光滑半圓軌道ABC與傾角θ=37°的粗糙斜面軌道DC相切于C點,半圓軌道的直徑AC與斜面垂直。質量為1kg的小球從A點左上方距A點高0.45m的P點以某一速度v0水平拋出,剛好與半圓軌道的A點相切進入半圓軌道內側,之后經半圓軌道沿斜面剛好滑到與拋出點等高的D點。已知當地的重力加速度g=10 m/s2,sin37°=0.6,cos37°=0.8,不計空氣阻力,求:
(1)小球從P點拋出時的速度大小v0;
(2)小球從C點運動到D點過程中摩擦力做的功W;
(3)小球從D點返回經過軌道最低點B的壓力大小。
分析:在解決第一問時,學生只想到了采取平拋運動知識求解,等筆者要求再用另一種方法求解時,學生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學生自主展開小組討論,提出了從P到A過程利用動能定理求解方法。在求小球從C點運動到D點過程中摩擦力做的功W時,讓學生討論解決方法,學生列舉了選擇不同過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如A到D過程或者P到D過程或者P到B過程和B到D過程結合,并提出了P到D過程的最簡單方法,通過討論展示學生深刻領悟運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時確定研究過程的重要性,提升了運用動能定理分析、解決多過程問題能力。教學過程中過于實在,往往只能使學生記住條條框框,一味地生搬硬套。惟有使問題發散,使教學中有問題可供學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無窮的意味、幽遠的意境。
問題式教學運用到高三物理復習教學中改變了“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的格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啟發,提升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高三復習教學的有效性。
[1]林勤.物理教學中培養高中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思考[J].中學物理教與學,2015(2).
[2]徐招茂.讓“問”緊貼物理課堂教學[J].物理通報,2015(2).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