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秀
【關鍵詞】 英語教學;語感培養; 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63—01
語感來自于語言實踐,又指導著語言實踐,正如游泳運動員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樂的人要有良好的樂感一樣,要學好用好英語,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語感。人們在語言運用中感到有時看起來順眼,聽起來順耳,說起來順口,但又說不清其原因,這實際上就是語感在起作用。不同的個體由于語言感覺能力和語言實踐量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因此有些人能從別人的語音、語調、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等準確把握別人要表達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義。雖然語感隨著語言實踐的積累必然會產生,但教師認識到語感的存在和它的積極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感,會加速學生語感的早日形成和優化。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呢?
一、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和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盡量不以母語為中介的翻譯法,即使使用也應該加強分析對比。要求學生使用英漢雙解詞典并逐步過渡到使用英英詞典,這有利于學生準確掌握詞匯的內含和外延。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即有些英語詞、句用漢語很難解釋,甚至會出現越解釋越難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筆者經常給出一些包含該詞、句的句子,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猜測、理解。所給出的語境應盡力和該詞、句所處的語境相似,而且是學生熟悉或容易理解的,這樣既可以給學生的理解以鋪墊,達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詞、句的目的,又能增強語言實踐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二、增大學生語言實踐的量
不僅閱讀應有精泛之分,聽、說、寫也應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迅速掌握語言規律,提高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泛”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規律,也可以增加學生對未知語言規律的感性認識,為以后語言規律的學習和掌握奠定基礎。這樣既能提高語言的復現率,幫助學生消化吸收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又為他們體驗領悟語言創造機會。幼兒學習母語的事實能充分說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語言實踐中,學生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要通過“泛”與“精”相結合的實踐讓學生去發現和認識錯誤,逐漸改正錯誤,以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
三、運用音形結合的方法,適時進行音標教學
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用漢語或漢語拼音給英語單詞注音的現象,這樣不利于學生準確地聽說英語,不利于學生掌握單詞的音與形的聯系,也不利于創造英語語境。學生說出來的英語,漢語味很濃,聽起來別扭生硬,嚴重影響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也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開始學單詞時,可以結合音標教學進行單詞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可經常運用彩色粉筆,用同一種顏色的粉筆分別寫出單詞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組合以及與此相對應的音標。這樣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把字母與讀音聯系起來,以加強音形聯系。要求學生在需要注音時必須用音標,而不能用漢語。用音形結合的方法進行音標教學,學生不僅能順利準確地給單詞標注音標或根據音標讀準單詞,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在聽到讀音或能說出、想起讀音的情況下,準確寫出或頭腦中馬上就能反應出該詞的拼寫形式,并能夠準確讀出單詞,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很有好處。
四、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教師的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師要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了獨立學習的方法,才能達到教師“不教”的目的,如學生的泛讀應運用默讀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泛讀時要兼顧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精讀可采用先默讀,學完之后采用朗讀和背誦的方法。朗讀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幾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總之,語感是一種難以明狀,但又實實在在存在著的非常有用的對語言的感覺。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搞好英語課本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英語語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符合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