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奎
摘 要: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為三地經濟協同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更為三地文化協同發展帶來了新契機。三地地域緊密相連,文化一脈相承,非遺資源豐富,品質卓越,特色鮮明,需要共同保護研究并利用。
關鍵詞: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非遺保護制度機制;創新
從地圖上看,京津冀三地緊密相連,呈“牛頭”形狀。因其緊密相連的地理位置,具有協同發展的先天優勢,且三地文化一脈相承、同出一系。要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協同發展。非遺工作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之進行妥善的研究保護利用,共同完善非遺工作制度機制,也是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的提出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并主持了座談會,專門聽取了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工作匯報,會議提出,將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實現這個目標,是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經濟圈、推動區域發展體制和機制創新的需要,是優化和完善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的需要,是擴大生態環境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等協調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地區優勢互補、提升區域競爭力,促進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并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其后,文化部雒樹剛同志就《關于推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有關問題的請示》批示:“推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對于統籌三地文化資源,實現文化優勢互補,打造區域文化特色,帶動全國文化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認真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就必須從區域整體發展大局出發,著力推動京津冀三地文化交流與合作。
二、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與非遺保護研究的必要性
(一)京津冀非遺工作現狀及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記載著千百年來人民生活的歷史痕跡與文化變遷。自2006年國家建立首批非遺名錄以來,三地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保護研究工作。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后,非遺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聯合開辦非遺展、建立演藝聯盟、舉辦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大賽等。然而,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地區本位意識還是比較重”。京津冀三地仍未形成“我們是一伙的”的觀念,且三地協同發展步調不一,尚沒有達到文化自覺。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民間手工藝、民間文藝活動,以及一些老字號品牌價值日益凸顯,京津冀地區還沒有作為品牌出現的民間藝術,非遺整體價值還沒有充分挖掘。再如,京津冀地區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統一的非遺法律措施,且許多民間文藝的原創權屬關系不明確。如果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非遺傳承人保護機制,就會對協同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另外,很多非遺項目存在開發路徑單一,內涵挖掘不深,缺乏發展牽引,經濟效益不高,民眾參與率低,社會效益不足的問題。
(二)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非遺保護研究的優越條件——京津冀文化遺產呈“一軸兩帶四廊多點”的空間結構,非遺項目星羅棋布
京津冀地理聯系緊密。在由其組成的“牛頭”中,蘊藏著數以千百計的文化遺產,結合歷史形成的文化脈絡與遺產分布的空間特征可以發現,其文化遺產形成了“一軸兩帶四廊多點”的空間結構。北京是該區域歷史文化資源最集聚之處,體現出首都的文化核心地位。這種空間結構,以太行山東麓為主軸,橫向是長城遺產帶,縱向為大運河遺產帶,廊道分別是京西古道、居庸關大道、古北口大道、燕山南麓大道四條大道。有這一空間優勢,三地就能以文化廊道、文化探訪路等線索來整合資源,帶動沿線多點發展,提升沿線非遺的文化展示功能,并借助名鎮、名村安排相關服務職能,帶動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文化的作用是長遠、深層次的。文化滲透性極強,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非遺保護研究方面,三地應以文化遺產空間結構為依托,以文化認同感為紐帶,積極進行高效有序的非遺管理工作。
(三)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與非遺工作的相互促進作用
文化是軟實力,不但表現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上,也表現在一個地區的綜合實力上。從深層次分析,文化因素在經濟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協同發展是提升京津冀地區綜合實力、促進三地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京津冀有著相同的文化基因,都是燕趙文化的裂變、傳承和發展。因此,三地文化能夠完全融合,形成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2014年4月,三地在京召開了加強文化協同發展座談會,建立了三地文化部門聯席會議制度;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簽署,強調三地在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演藝、非遺保護、文化金融等領域加強溝通與合作。2015年3月,《京津冀演藝領域深化合作協議》簽署,組建了京津冀演藝聯盟;6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暨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大賽”上,展示了具有該區域特色的近70個傳統手工藝非遺項目。2015年12月,又成立了京津冀數字化文化館聯盟。這些文化資源的整合合作,加深了京津冀人民的文化親切感,提高了文化凝聚力。
三、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與非遺保護制度機制創新
(一)確立統一的保護管理制度標準并聯合進行保護研究
文化是京津冀的文脈和紐帶。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給三地的文化協同發展提供了條件,針對 “一軸兩帶四廊多點”的空間結構共同編制非遺保護規劃,確立統一的保護管理制度標準并聯合進行保護研究。對已公布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名錄編制專項規劃,采用多種方式宣傳推廣,塑造區域文化品牌。即使是不在一條線上的非遺項目,也要挖掘其深層聯系,聯合進行保護研究。如天津寧河的雕紙是一種以刻刀雕琢為制作手段的紙制圖案藝術;河北蔚縣剪紙是全國唯一一種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藝術;北京也有令人叫絕的剪紙藝術,這三種非遺項目就可以聯合資源優勢,統籌規劃進行保護研究。要加強頂層設計,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依托,出臺《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以保證在統一的制度標準下,對非遺進行高效的管理研究。建立共同出資、共同參與、共同利用、共同推廣的聯合保護研究機制。
(二)發掘各自區域特色,尋找互補性和關聯性,進行有效整合
為促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我們應創新非遺保護制度機制,充分發掘各區域文化特色,進行優勢互補,實現資源整合。如京劇、河北梆子、曲藝分別是三地享譽全國的非遺項目,可以以演藝資源對接為先導,建立舞臺藝術精品劇目交流演出機制和演出合作機制,實行政府文化部門引導、三地戲曲院團聯手、專業機構運營的模式,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北京是我國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文化資源充沛、產業豐盈,文化發展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天津除了歷史積淀,近年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河北作為京畿之地,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如三地共同研究非遺保護措施,共同舉辦非遺展覽、講座論壇及展示利用等活動,進而達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京津冀文化軟實力的目的,也將對京津冀協同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共同宣傳推廣非遺保護研究成果,塑造區域文化品牌
北京文化局副局長關宇提出:“在非遺保護方面,聯手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大賽,加強京津冀三地非遺項目的挖掘力度,合力打造三地非遺文化品牌,探索生產性保護方式,促進非遺產品走進人們的生活。”非遺保護制度機制創新需要三方共同宣傳推廣保護研究成果,塑造區域文化品牌。2014年4月,三地推出了 “三地同唱盛世曲?攜手共筑中國夢——2014年京津冀河北梆子優秀劇目巡演(北京站)”活動。同年11月,舉辦了河北石家莊站的巡演活動。2015年4月,天津站的巡演演出了9臺優秀劇目和1場名家名段演唱會。為促進三地河北梆子藝術家和藝術院團的交流提供了難得契機。當前,三地已建立文化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共同開展專題調研,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聯合對河北梆子、評劇、泥塑、相聲、京劇等非遺項目拓寬交流渠道,促進活態傳承。在文化交流方面,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天津市合唱節、河北民俗文化節等活動為依托,聯合組織舉辦三地群眾文化的展演展示。
(四)注重各自非遺藝術特征保護,建立高效傳承推廣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流變文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將非物質文化元素注入到文化產業的升級中,形成文化產業資源優勢,進而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要將非遺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聯姻,從文化發展的角度進行非遺保護利用。京津冀三地地域不同,很多非遺項目具有不同的藝術特征,因此在文化協同發展視域下,非遺傳承一定要注重非遺本身各自的文化藝術特征保護,不可因文化協同發展而使非遺項目缺乏個性特色,要注重非遺本身內在的文化基因傳承,以便在共同涵養文化生態體系下,形成一個有機的非遺保護研究文化生態體系。同時建立高效的傳承推廣展示機制,使非遺朝著健康、原味、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四、結語
京津冀協同發展如火如荼。三地文化一脈相承,非遺工作要結合各自經驗力量,建立和創新保護制度機制,這是促進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和我國非遺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此外,三地還應加大政策扶持,推出相關重大項目和重大活動,主動對接、緊密合作、抓好落實,培育一批展現京津冀獨特文化魅力的文化品牌,更好地促進文化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淑蓮.基于合作博弈的京津冀區域經濟協作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
[2]母愛英.王葉軍,單海鵬.后經濟危機時代京津冀都市圈發展的路徑選擇[J].城市發展研究,2010,(12).
[3]馬瑞琳.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問題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5.
作者單位:
河北省玉田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