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
(哈爾濱交響樂團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0)
20世紀中提琴作品的技巧特點探析
楊 軍
(哈爾濱交響樂團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0)
20世紀是中提琴大發(fā)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提琴作品數量大大增加。中提琴藝術的迅速發(fā)展來源于其功能潛力的全面發(fā)揮,同時也與現(xiàn)代音樂給中提琴多種藝術內涵緊密相關。20世紀中提琴作品和過去相比,具有更加個性的音色及較為復雜的技巧。為了增強對20世紀中提琴作品的了解,本文將重點對其技巧特點進行探析。
20世紀;中提琴;作品;技巧特點
20世紀是中提琴藝術全面發(fā)展的階段,大量中提琴作品的產生,為中提琴藝術的發(fā)展增添了色彩。中提琴藝術的發(fā)展來自于其本身潛力和功能的進一步挖掘和發(fā)揮,同時也與現(xiàn)代音樂藝術的影響有關。將20世紀中提琴作品與以往作品進行對照能夠發(fā)現(xiàn),20世紀中提琴作品的技巧更為復雜,同時在音色上也極具個性特征。
伊果斯·特拉文斯基是偉大的中提琴藝術家,同時也是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他首先致力于中提琴作品的改革,使中提琴作品的旋律逐步脫離浪漫樂派所遵循的調性調式轉換原則,有效繼承了古典風格,并在他創(chuàng)作的大量中提琴作品中進行了微妙和復雜的調性變化,使其更具藝術魅力。
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中提琴作品中使用了大量調式調性以及復調的變化和處理,在進行音樂表現(xiàn)時秉持的是幻覺觀念,但在藝術表現(xiàn)力方面進行分析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提琴作品的音色技巧極具個性,能夠在短暫的時值范圍內橫跨多條弦,使人產生清新愉快的聆聽感受。以他的《中提琴奏鳴曲》第二章為例,中提琴作品的旋律是從降E大調作為開端的,主音和第一分句的結束音A是增四度,第二分句是降G大調和降E小調,都在末尾出現(xiàn),這一部分只有8個小節(jié),但卻共進行了3次調式調性的變化,整體的音樂感覺非常的清新、愉悅。
布羅特·艾內斯特的鐘情藝術作品的主要特征是調式多元變化,調性變化細致并有一定的抽象境界。以他的《希伯來組曲》為例,這部中提琴作品的調式變化為:在主題的變化處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局限在小調以及同主音大調內部,中間存在著相對變化的轉調,挖掘了調式過渡中調性變化的無限可能,從而使整個作品展示出的藝術效果耐人尋味。在該作品的最后,樂曲仍然回歸到了主題上,形成了首尾間的呼應,同時也強調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及其對抽象含義的思考和拓展。
20世紀上半葉,中提琴作品的旋律和和聲進行了復雜化的演變,其中的作曲家代表是保羅·亨德米茲。他是一名偉大的中提琴指揮家和演奏家,在他的中提琴作品中,他將演奏技巧發(fā)揮到了極致,使整體的演奏技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是一名中提琴作曲家,他在作曲中注重實驗,創(chuàng)立了和聲體系。他在創(chuàng)立和聲體系時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斯特拉文斯基表達的幻覺理念一脈相承,體現(xiàn)了懷疑藝術真實性的大膽的藝術理解。如他的中提琴作品《天鵝之舞》,這一曲目的題材來自于一個關于天鵝的傳說,采用的旋律十分淳樸自然。這部作品最主要的特點是集中性地體現(xiàn)了對和聲和旋律的依賴,整部作品和聲非常豐富,表現(xiàn)出的山歌主題又給人很大的錯覺,用極其復雜的變化音,勾勒出了一幅幻想畫卷。
20世紀30年代前后開始,歐美國家的中提琴演奏家進行了新的嘗試,將爵士樂應用到中提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華爾頓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A小調中提琴協(xié)奏曲》。就創(chuàng)作風格而言,《A小調中提琴協(xié)奏曲》是能夠和《天鵝之舞》媲美的杰作。這部作品在中提琴的樂隊組成、音樂擴張及和聲方面沒有極大的刺激性,且就其曲調構成來說,這部作品的傳統(tǒng)色彩較為明顯,但整部作品用節(jié)奏的強化和時值的變化推進了音樂的發(fā)展,并為其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在這一過程中使用了不協(xié)和和弦,但就整體而言仍然較為清晰且疏密得當。加入爵士樂音素的中提琴作品表現(xiàn)出的情緒十分歡快明朗,展示的音樂形象也非常的逼真。
20世紀中葉,中提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以及演奏技巧又進行了不斷的更新變化,吸收了大量民間音樂以及民族音樂的營養(yǎng),并在藝術水平上進行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巴托克、泰伯爾等都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中提琴作品。就中提琴技巧的使用及藝術影響力而言,巴托克的《中提琴協(xié)奏曲》更勝一籌。這部作品是巴托克生平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同時也是其在創(chuàng)作手法及音樂藝術思想上集大成的中提琴作品,整部作品都是匈牙利民間曲調貫穿而成,體現(xiàn)出了豪邁粗獷的音樂風格。在樂隊配器手法及旋律變化上,該樂曲更多地體現(xiàn)出了作曲家對于民族曲調風格的應用,表達了本民族的風貌,演奏技巧和民族風格在結合上非常協(xié)調。
20世紀是中提琴全面發(fā)展的時期,對這一時期的中提琴作品的技巧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助于了解這一時期中提琴演奏的技巧特點和音樂藝術風格,同時也能夠為后世中提琴藝術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借鑒。音樂藝術即將進入21世紀,那么極具個性和藝術風格的中提琴作品將會煥發(fā)出更大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
[1]王慧芳.20世紀中提琴作品的技巧特點[J].藝苑(音樂版季刊),2015,(5):49-51.
[2]任分會.簡析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中提琴藝術的發(fā)展[J].樂府新聲,2014,(6):118-120.
J622.2
A
1007-0125(2016)08-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