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馬旋+王宇萌
人物小傳:
武利民,1999年至今任同江市樂業(yè)鎮(zhèn)一莊村黨支部書記,先后被評為同江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全省農村“百名好支書”。
2006年一個夏日的傍晚,武利民家傳出激烈的爭吵聲,因為開著窗戶開著門,街坊鄰居都能聽見。
“能不能不當這村書記了?得罪這么多人,回頭再讓人把咱祖墳刨了……”妻子大聲埋怨,說著說著哭了起來。
武利民越聽越心煩,轉身走出房門,蹲在墻根兒下抽煙。隨著煙霧的升騰,他的臉色忽明忽暗……
過了一會兒,武利民撇下煙頭,用力地踩滅,回到屋里道:“說不干就不干?這臉還往哪兒擱?都走到這一步了,灰頭土臉下來就完了?!”
這是咋回事?
2003年春天,武利民帶著三戶農民到撫遠縣前哨農場搞異地種植,賺了20萬元。村民們一看,都動了心思,紛紛出門包地。隨著往來人數(shù)的增多,出行難愈發(fā)嚴重。
“那時候的道兒三米寬一點兒,勉勉強強能走個三輪車,一路上還坑坑洼洼的。”村民郭現(xiàn)書回想起當時的情況,“排水溝又淺又窄,裝不了多少水,一到雨天全漫上了道,成了實實在在的‘水泥路!”
村路什么情況,武利民心里明鏡似的,但苦于剛上任村集體沒錢,修路的事兒就這么一直懸著。經(jīng)過幾年奮斗,再加上政府轉移支付,到2006年,一莊村的經(jīng)濟狀況逐漸好轉。武利民覺得,是解決出行問題的時候了。
“咱們要是修路,不能簡單鋪層水泥路面就完事兒,要修就一步到位,按三級縣道標準來建。”武利民在村“兩委”班子會上雄心勃勃。
“一步到位?那就得拓寬路面、拆邊溝,許多人家就得讓地方,到時不得鬧矛盾啊?”有人擔心。
“大伙兒因為這路遭了多少罪?誰不希望出行方便?就算有糾紛也在所難免。只要好好商量,大家都會理解的。”武利民信心滿滿。
經(jīng)過一個月的準備,一莊村通過村集體自籌和市扶貧辦幫扶,籌集了100萬元修路資金,工程順利開工。武利民帶著黨員和工程隊起早貪黑趕工程,路很快從村外修到村內。
然而,就在武利民打算一鼓作氣把村里的路也修上時,麻煩出現(xiàn)了。
有個村民覺得修路耽誤自己家干活,把三輪車堵在巷子口,不讓工程隊的砂石車往里開。
“兄弟,你這是干啥啊?”武利民趕過來問道。
“修路可以,但別修我家這邊,我現(xiàn)在要賣糧食,修路不是耽誤我掙錢嗎?”那人說。
還有的村民見有人挑頭了,甚至跑到武利民的家里,指著武利民破口大罵。
好言勸走罵人的,一回頭,妻子又和老武吵了起來,這才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
開弓沒有回頭箭,再難這路也得繼續(xù)修。有人主張動硬的,武利民不同意。他在班子會上說:“咱們要充分尊重群眾的意見。群眾有想法,咱們不能強推,要多溝通、多嘮。”
會后,武利民放棄了一年內把全村都鋪上水泥板的計劃,決定“零敲牛皮糖”,一次只修一條路,修好了一條再修下一條,只要群眾感受到了交通便捷的好處,不愁剩下的事兒辦不成。
果然,計劃一改,群眾的不滿情緒頓消。隨著主路暢通,村民們的出行大為方便。第二年,那些門口還沒修上水泥路的村民著急了,紛紛埋怨當初阻止修路的那些人。
那個當年罵武利民的村民頂不住壓力,只好來找武利民:“書記,大伙兒都快把我罵死了!我們那塊兒啥時能修上路啊?”
武利民笑著說:“兄弟,就等你這句話了,沒問題,咱這就整!”
就這樣,武利民帶領黨員干部一共修了7公里水泥路、4公里沙石田間路。
這件事讓武利民贏得了村民的由衷認可。妻子也喜滋滋地對他說:“現(xiàn)在好了,幸虧當初沒聽我的。”
武利民笑道:“不怕刨祖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