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林超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重慶 400047)
高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的有效運用研究
廖林超
(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重慶 400047)
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史料教學越來越成為我們歷史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史料是教師進行歷史學習的基礎和前提,但在歷史課堂上進行歷史教學時,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因此,本文將結合史料教學的問題、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選擇史料的方法三個方面來闡述高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的有效研究。
史料教學 ;價值;問題;方法
(一)新課改下高考歷史的要求。21世紀之初我國進行了新課程改革,希望能對現在的學生進行減負。在此基礎上,我們的歷史高考也在進行改革,通過這幾年的高考試題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在現在的高考試題中史料的運用和分析的題目的比例在逐年提升。下面我將以2013年江蘇高考卷為例進行說明。在這套試卷中我們可以從的命題的指導思想就可以看出史料教學在高考中的重要意義。它強調我們對學生歷史知識的培養要注重對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鼓勵考試能夠獨立的思考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感。歷史學科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它的過去性和不可復制性。現在學的歷史離我們很遙遠,我們主要是通過歷史教科書進行學習的。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引用史料則可以增強歷史感,使歷史教學更富有時代的氣息。比如說,在講述西漢的王國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引用這樣一句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伙小:不削,反遲,禍大”。這僅有的22個字卻把當時的西漢王國問題說的清清楚楚,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主要指的是:“敘述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在我們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我們的學習方式主要強調的是教師的講授,學生采用的別動的接收式學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信息的單向傳輸,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不強。史料教學注重學生運用史料來進行學習,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別和運用,把史料作為我們探究歷史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這樣的一種學習模式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學生能通過史料這個媒介,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
(一)在史料選擇上的不足。現代歷史教育學家認為,史料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形成歷史學所特有的歷史思維方法。但是我們的許多老師在歷史史料的選擇上,卻把史料的運用放在證明歷史結論的正確性上,而不是放在如何讓學生思考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這種做法很明顯違背了我們歷史教學的初衷。此外,我們很多老師在引用史料的時候犯了“拿來主義”的錯誤,沒有對史料進行一定的辨別就直接拿來用了。我們都知道,歷史是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為此,歷史是一門解釋的科學。解釋歷史離不開史料,而史料的運用則離不開鑒別。史料中的很多對歷史人物的記載和評論,由于受到作者的立場和動機的原因,其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如果我們對史料在用之前不對其進行甄別,則很可能被它所誤導。
(二)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的不足。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的影響,在一些地區的很多老師都認為,史料教學就是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呈現出歷史圖片和材料,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最后讓學生根據材料來回答問題。老師對史料教學教學方式存在的差距,導致我們很多學校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史料教學的形式比較單一。其實,在史料教學的形式上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以及學校這樣的一個大環境進行適當的變化,從而使史料教學更加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解答史料題的過程中的不足。由于年齡上的原因,很多學生在對關史料的材料題時,往往是不能全面的看問題。看到一段材料、一則試題、很多時候才材料中選取了一兩句話就以為全面的理解了材料。在我們現在的歷史高考當中,對歷史解析題的考察中它的史料一般都是多則的,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在很多時候都出現孤立的材料的問題,不能運用聯系的觀點把材料進行整合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此外,學生在面對多則材料的時候,往往住不住關鍵詞句,忽視了對材料關鍵字詞的解讀,從而不能恰當的對材料進行分析綜合。
(一)立足課本,充分的利用好教材中的史料。新課改后的教科書相對于以前的教科書有了很大的進步,它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突破學習的重難點,精心的選配了大量的史料,比如在人教版的歷史教科書中,它在每課中都有“引言”、“血絲之窗”、“歷史縱橫”等,這些板塊里存在大量的史料,這些史料都是經過編寫者在眾多史料中挑選出來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歷史知識。此外,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生正確解讀史料的過程中,應該適時的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從而培養學生通過史料培養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充分準備,適當地補充課外史料。在史料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機械的搬用教材中的史料,因為受篇幅的影響,教學中的重難點教材上并沒有一一相對于的史料。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材史料進行整合,并根據需要對史料進行適當的補充。在補充史料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適量,因為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這要求我們老師對補充的史料在使用的過程中要進行適當的刪選,把最適合學生的史料選取出來。
(三)重視歷史地圖、插圖、表格等的使用。現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具有一大特色,就是圖文并茂,除了文字材料外,還有很多的照片、地圖、歷史人物的畫像等。這些也都是我們在歷史的教學中應該常用起來的史料。通過這些圖表類史料,可以形象生動的補充文字材料的不足,這在調動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在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課程改革以來,圖表類史料的地位在不斷的提高,在近幾年的歷史高考中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圖片類的題目。因此,在今后的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歷史圖表類史料的利用對于我們現在的高中歷史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
[1]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教學科學出版社,1997年
[2]聶幼犁:《中學歷史教育論》,學林出版社,1999年
G633.51
A
1671-864X(2016)08-0256-01
廖林超(1991-)男,漢族,江西贛州人,現為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