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和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泛濫的實現機制初探
李品和
(中央財經大學,北京 100081)
隨著變化了的實際情況,對歷史虛無主義概念做出新的解釋是有必要的。歷史虛無主義利用網絡傳播錯誤的思想,否定人民書寫的歷史、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合法性的實質沒有變。探求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泛濫的實現機制是有益的嘗試。
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實現機制
習近平強調: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既不能隔斷歷史,也不能虛無歷史,堅持做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絕不能丟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絕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向絕不動搖。[1]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2]。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的泛起,是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是破壞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動搖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因此,揭露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泛濫的實現機制迫在眉睫。
目前為止,眾多學者對歷史虛無主義(historical nihilism))概念的考察取得了很大成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宏觀角度。韋磊認為,所謂歷史虛無主義,就是構建虛假歷史的各種研究理念、方法和成果的總稱。[3]第二,社會思潮角度。王靜指出,“歷史虛無主義是以唯心史觀為內核,以‘理性思考、重新評價’的學術創新為外殼,通過特定手段達到特定政治目的的社會思潮。”[4]在當下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借否定人民革命歷史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而否定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思潮。”[5]第三,微觀角度。袁方認為,所謂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虛無化特定的歷史,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以個人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觀。[6]陳朝芳則提出,歷史虛無主義就是對客觀存在的歷史的本質、真相和規律采取懷疑、否定和消解的態度,他們否定一切既定的歷史認識,對既定的歷史現象、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做出隨心所欲的解釋。[7]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我們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是既得利益主體按自己的主觀意愿,通過一定手段否定特定的歷史、人物,消解歷史的價值,進而謀求更多的利益、實現政治目的的行為。這也揭示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就是要針對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否定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否定中國人民斗爭的近代史、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否定共和國的發展史,企圖否定人民書寫的歷史,繼而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否定黨執政的合法性。
為什么把歷史虛無主義歸為一種行為呢,可以從幾個方面理解。第一,歷史虛無主義從唯心主義認識論出發消解歷史的價值,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得出的歷史結論是不正確的。第二,歷史虛無主義者研究歷史的手法是以偏概全,隨意性大。第三,歷史虛無主義是現實針很強的行為,主要是要否定我國現行的政治制度、指導理論、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民主專政。特別需要警惕的是歷史虛無主義制造者開始給“歷史虛無主義”概念做自己的“權威”解釋,并把馬克思主義當成是最大的“歷史虛無主義”,顯然,他們已經開始采取行動“反擊”了,不得不防。
互聯網實現了人們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考方式的變革。作為一種媒介,互聯網是屬于“公共領域”的,它被公眾平等的普遍的使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斗爭的工具,它又是被各種勢力追逐的對象。
互聯網“公共領域”被利用而變成傳播歷史虛無主義的工具的實現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第一,互聯網“具備一種社會交往方式,這種交往方式的前提不是社會地位平等,或者說,它根本不考慮社會地位的問題”[8]。互聯網使每個人都獲得了使用的權利,實現人人說話分量的平等,實質上說是獲得了一種話語的權力。第二,互聯網社會化。“使文化具有商品形式,進而使之徹底成為一種可供討論的文化,這樣一個相似的過程導致公眾根本不會處于封閉狀態”,互聯網使人們能有機會開辟一個網絡社會即虛擬世界,它與現實世界不同,它是完全開放的,但又是現實社會的“影射”。人們討論的話題也源于現實世界,談論的極度集中會形成網絡公共輿論,進而會影響到現實世界行為決策的結果。在此過程中,一些“小集團”是最大的影響因子,也就是所謂的公知名人、網絡名人、大V等以及他們代表的背后“力量”。“公眾一旦建立起有討論伙伴組成的穩定的團體,那么,它就不再是這個公眾自身,而且要充當其代言人。它已經是一個潛在的政論團體。”[9]互聯網既可以是個人的“發聲器”,也可以是國家、政黨、黨內政治派別或者利益集團“代言人”。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互聯網不僅是網民交往的媒介,同時,很大可能被某些利益集團當作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工具了。長期以來,西方一直不間斷的推行“西化”“分化”我國的“和平演變”戰略,這些極具意識形態的戰略在顛覆國家政權的例子已經很多,如一些國家“網絡顏色革命”的成功和“網絡串聯”“集體行動”的街頭政治。現在他們試圖通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網絡的廣泛傳播來達到這一目的,企圖在網上進行一場“無聲革命”以圖顛覆我國的國家政權。
可以得出初步結論,歷史虛無主義能在網絡蔓延的原因在于其實現機制上的變革。第一,互聯網作為技術可能,是錯誤思想傳播的載體。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多種思想文化對互聯網空間激烈爭奪,而歷史虛無主義混雜在網絡空間里。第二,網絡變成利益集團實現訴求的新工具。一切的矛盾都是利益沖突的不可調和的產物,現在這種矛盾空間在轉移了,互聯網成為某些集團“代言人”制造矛盾的放大器。同時,不能忽視的還有一種挑起矛盾的國外勢力,他們通過與國內“代言人”呼應,干涉我國事務。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9-20.
[2]新華社.習近平: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19/c_1118672059.htm.2016年4月19 日.
[3]韋磊.海外毛澤東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
[4]王靜. 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本質、傳播及其應對[J]. 實事求是,2016(1): 5-7.
[5]龔云.誰是真正的歷史虛無主義者—與尹保云、馬龍閃等學者商榷[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9): 137-146.
[6]袁方.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歷史虛無主義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3.
[7]陳朝芳.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危害及對策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5.
[8][9]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性轉型[M].曹衛東,王曉玨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1):41-42.
D09
A
1671-864X(2016)08-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