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都日那
(內蒙古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叔本華悲觀主義思想研究
溫都日那
(內蒙古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叔本華一直是被大家公認的悲觀主義哲學大師,很多人認為他的思想是灰暗無聊的,但其實仔細讀后會發現他的悲觀主義思想是蘊含著積極地生活之道,尤其是他的悲觀主義拯救理論,蘊含著關注人自身的現實情懷。因此,對待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一定要客觀地辯證地對待進行學習和反思,并通過他的哲學看到其消極背后的積極意義。
叔本華;悲觀主義;研究
(一)時代背景。
叔本華生活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當時的德國正處著普魯士王朝的統治之下,經濟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都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及時歐洲在1948年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但很快又以失敗告終,沒能取得勝利。40年代開始,隨著工人運動蓬勃興起,對德國資產階級更是帶來了巨大打擊。所有的這一切使得18、19世紀的資產主義在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叔本華看不到一點希望和出路,感到特別痛苦。他覺得整個社會都處處充滿著矛盾和競爭,相互廝殺,人與人之間進行殘酷激烈的競爭和殊死搏斗。為此,他宣告人生的痛苦,充滿著消極悲觀的情緒,甚至否定了生命,把一切歸于寂滅,進入了生存空虛主義。
(二)生平及其經歷。
叔本華悲觀主義形成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生缺乏愛的不幸經歷。他出生于一個經商的家庭。叔本華很敬重他父親,可不幸的是,在他17歲時,父親離他而去了。這件事給叔本華帶來了沉重打擊和巨大痛苦,并使他對痛苦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因性格上的差異,叔本華與他的母親一直不和,斷絕關系。他的性格也從小就孤僻,傲慢,很難與人相處,以至于他很難體會到家庭的幸福,與人相處的快樂。所以,他提出生存空虛論、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觀主義結論就不足為怪了。原本充滿希望的人生卻一次又一次地被現實打擊,不僅在家庭上不幸,叔本華在事業上也曾遇過不幸。這一系列的不幸遭遇是叔本華的心靈受到了非常之大的痛苦,叔本華認為“如果我們對人生作整體的考察,如果我們只強調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實際上是一場悲劇,只有在細節上才有喜劇的意味”①
(一)悲觀人生。
叔本華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當中,他強調世界的本元是意志,意志是一種無條件性的,無止境的欲望,它超越了時間、空間和因果規律。所以,人生本質上是痛苦的。他把世界歸結為我的意志和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是指世界的存在完全就是它對人的表象的關系來說的,世界永遠是相對于主體表象的客體,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求生的意志。而人們為了求生存會變得自私自利,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互相廝殺。叔本華認為人生就是無窮無盡的痛苦和愁苦,即便一生苦苦掙扎也絲毫看不到希望的。他說:“占有一物便使一物失去,刺激;于是愿望,需求又在新的姿態下卷土重來。要不然,寂寞、空虛、無聊又隨之而起;而和這些作斗爭,其痛苦并無減于和困乏作斗爭。”②
痛苦其實是來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并不是外在環境加于我們的,是由人的性情和天賦所決定。快樂與幸福也完全取決于人們的內心,貧窮的人可以感到快樂,而富有的人也會感到痛苦和無聊。從整體看來,每個人生都是痛苦的,是一場悲劇,然而在叔本華看來,人生雖然是痛苦的,但是也可以使痛苦轉化成有價值的幸福。因為有了痛苦,哪怕是短暫的快樂也會顯得彌足珍貴,人的一生也正是因為有著痛苦與快樂的并存,才充滿了意義與趣味,缺一就會顯得生命不夠完美,有所缺憾。不管人生是苦還是甜,只要活著就會有一定的價值。但叔本華得出悲觀主義哲學的灰暗宿命論,把人生看做一場悲劇。
(二)悲劇人生的解脫。
人生的痛苦來自于人的生命意志,那么,其解脫的方法也就在于否定意志。叔本華提出了兩種解救痛苦的途徑。一是藝術拯救,二是禁欲。藝術拯救是對生命意志的暫時否定。禁欲就對生命意志的徹底否定,可以讓人永久解脫。藝術拯救是用讓人們創作或欣賞藝術中產生的美的享受,能夠填補人的痛苦。在欣賞藝術時,人們拋開了自己的欲望,孤立的考察,作為意志客體化的表象世界,成為了純粹認識的主體。
藝術的解脫只能讓人的痛苦暫時有所緩解,而對生存意志的徹底否定才能讓人真正的擺脫痛苦。禁欲指的是要是使我們的人生達到無欲望的狀態。自愿的、徹底的不近女色是禁欲或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也是告別痛苦人生的第一步。還有自愿地選擇絕食而死是最好的禁欲方式。也是對生存意志的最徹底的否定。意志越強烈,人生就會越痛苦,個體生命的結束,也就意味著結束。“領悟生命意志之否定的人,從外表看盡管他是那么貧苦,那么寡歡而總是缺這卻那,然而他的心理狀況卻充滿內心的愉快和真正天福的寧靜。”③
[1]李瑜青著,《叔本華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
[2]【蘇】E.S.貝霍夫斯基,《叔本華》,劉金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3]全增暇,《西方哲學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4]曾建平,《西方生態倫理思想探究》,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4年。
注釋:
①全增暇,《西方哲學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413頁。
②李瑜青著,《叔本華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年,150頁。
③曾建平,《西方生態倫理思想探究》,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2004年。
B516.41
A
1671-864X(2016)08-0149-01
溫都日那,內蒙古師范大學法政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