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靜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因果關系粗略研究
鄧靜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因果關系直接關系著刑事責任的認定問題,是行為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到前蘇聯因果關系研究的印象,在我國傳統的因果關系研究,似乎并不是以解決司法實踐問題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的。而無論是本著實用主義,為解決實務問題的英美法系,還是以體系完善、邏輯性強為特色的大陸法系,都對因果關系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論研究和法律應用經驗。本文通過對國內一些重要的因果關系的研究觀點進行簡略梳理,希望能得出一些有益于解決中國司法實務問題的反思和借鑒。
大陸法系;刑事責任;因果關系
大陸法系是成文法體系,人們以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為依據,判斷和處理案件。再加上大陸法系的重要國家——德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歷來擅長抽象思維的特,理論研究可以相對獨立于社會實際,這就決定了刑法因果關系的研究,呈現出與英美法系很不同的特點1。
和英美法系一樣,大陸法系對于因果關系的系統研究時間上也不是很長。19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因果關系行為論的出現,因果關系才開始作為被作為犯罪行為的共同要素而加以研究。因果關系的研究呈現出很強的時間序列性,概括起來,大致經歷了幾個時期:
(一)“條件說”時期。
這一學說是隨著因果行為概念在德國刑法學界的提出,由德國帝國法院刑事部推事布黎首創,后為德國法院普遍采用,后引入日本,成為日本審判機關所采納的一種學說。
因果行為論認為:行為是發源于內心、表現于外部,從而對客觀世界造成影響的一個原因與結果聯結的過程。因此,論及行為就不能不考慮結果,結果屬于行為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而在確定刑法中的行為時,就必須確定這一行為與所出現的危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這樣一來,因果關系就成為行為論的中心問題。不但理論上對其倍加重視,實務中也是極力強調。這個時期的因果關系問題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它屬于行為論的組成部分,而非犯罪構成要件;
第二:因果關系時純粹的事實問題,與評價無關;
第三:這里的因果關系僅限于存在邏輯上的“必要條件”關系;
第四:這種意義上的因果關系是決定行為人是否對結果負責的重要因素。有因果關系萬能之說。
條件說是最早產生的關于因果關系的學說,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司法實踐。這種觀點受19世紀自然科學大發展的大背景的影響,從自然物理觀念去理解因果關系。將一切對結果發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因素都看做是結果產生的原因,具有直觀性的特點。有利于人們尋找具體的因果鏈條,迅速排除非原因要素,一般情況下不至于遺漏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者。此外,也能夠很好的解釋共同犯罪中的因果關系問題。其最大的特點是客觀性,避免主觀因素介入因果關系的判斷,從而將因果關系與責任問題嚴格地區分開來。因此,即使“條件說”自誕生之初就飽受批評,它也在一個多世紀中作為德國刑事審判實踐所堅持的判斷標準。而且,以后所出現的各種觀點,也都是在“條件說”的基礎上進行一定限制或修正,而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和拋棄這種學說。
不過,“條件說”的不足也是極其明顯的。主要在于:首先,它認為發生于結果之前的一切行為,凡是有必要條件聯系的,都是法律上的原因。強調因果關系的純事實性和純客觀性,這與因果關系的特點是相違背的。因果關系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法律現象,而不可能不帶有一定的評價色彩。司法機關必須從全部必要條件中去挑選法律上有意義的原因,作為行為承擔責任的基礎。否則,在實踐中,就可能把正常與非正常、合法與違法犯罪都混在一起。
其次,它不承認不同的必要條件對于結果產生的作用力大小的區別,而認為全部條件等值,這就導致在追究責任時無法從客觀危害程度上去區別責任的大小,可能或造成實踐中的有失偏頗和顯失公正。
第三,它將原因與責任等同。凡是有必要條件聯系的行為都要責任承擔責任,這就進入了“客觀歸罪”的泥潭2。
(二)“相當因果關系說”時期。
這是19世紀70年代德國的巴爾創立的理論。其目的也是為了限制條件說,主張從必要條件說挑選出部分條件作為刑法上的原因。不過,其主張所采用的辦法不是對具體案件進行具體判斷而挑選出一個原因,而是主張運用社會生活的一般經驗判斷行為與結果的聯系程度是否達到了刑法因果關系的標準。由于刑法屬于社會規范的范疇,因而對刑法所規定內容判斷難免會在一定程度上考慮社會一般觀念3,而“相當因果關系說”正是把社會一般經驗納入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之中,看上去正符合了刑法所要研究的因果關系的特征。再加上這種學說并不排除多因一果的存在,因而一經提出,就俘獲了一大批追隨者。至今已成為德日刑法學界的通說。現在爭論焦點已是“相當因果關系說”內部分離出來的學說:主觀說、客觀說和折衷說。“相當因果關系說”的出現,正式確立了因果關系在犯罪構成中的構成要素的地位。
“主觀說”在事實上將因果關系問題和主觀罪過問題完全等同。而且還將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相等同,也就是說:只要行為人主觀上對這一結果有罪過,其行為就是結果的原因,也即行為人應承擔刑事責任。這在理論上會導致犯罪構成理論和責任理論關系的混亂,同時咋事實上否定刑法因果關系研究的意義。
“客觀說”由于將案件所存在的一切事實都作為判斷依據,因而其結論和條件說也就區別不大。
“折衷說”主要以行為人對這種聯系有無認識以及是否能認識為標準來決定因果關系的有無。有認識或者能認識,則是有罪過的,這樣因果關系也就基本上與罪過問題相同了,這樣可能會導致在犯罪構成理論上產生混亂。
目前,在德日刑法學界中,客觀說和折衷說占據著主導地位。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關于因果關系研究,也是一種立場各異、觀點紛呈的狀況。其合理性和完備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這是由因果關系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所決定的。通過比較可以發現,這些觀點也存在不少的共同之處:
首先,他們都認為法律上所挑選的原因除了必須是危害結果產生的必要條件之外,還得必須是與危害結果存在比較重要的聯系。其次,他們對法律中的因果關系問題的研究,或多或少、自覺不自覺地與責任的確定聯系在一起。這方面,“政策說”和“預見說”表現得最為明顯。最后,這些觀點都承認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要經過人們一定的價值判斷。
注解:
①張紹謙.刑法因果關系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
②劉志偉,周國良著.刑法因果關系專題整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③因果關系的層次和形式及其在刑法領域的表現.浙江大學學報,1993(3).
B025
A
1671-864X(2016)08-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