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磊
(江蘇省高郵市糧食局,江蘇 高郵 225600)
關于國有糧食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考
貝磊
(江蘇省高郵市糧食局,江蘇 高郵 225600)
打造一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爭先發展的糧食經營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是推進新一輪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推動糧食流通產業現代化優化的迫切需要,必須牢固樹立“人才興糧、人才強企”的理念。
糧食;企業;系 統;人才;建設
經過歷次體制改革,目前高郵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形成了“1+2+14”的企業格局,即:1個糧食購銷總公司,2個國家糧食儲備庫,14個骨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系統人員目前存在多種類型,包括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社會聘用人員、軍轉干部、離退休人員等。針對系統現有人員狀況,如何加強職工人才隊伍建設,凝心聚力謀求高郵糧食新發展,值得研究和思考。
目前高郵市糧食購銷企業呈現年齡結構、人員配置、文化水平、專業技能等方面不盡合理的問題,對糧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一定的制約。
1.年齡結構。目前全市糧食系統職工老齡現象比較突出,全系統以50歲以上人員為主,共有182人,占總人數的70.8%,35-50歲人員共有62人,占機關總人數24.1%,35歲以下人員僅有13人,占機關總人數5.1%。
2.人員配置。全系統現有在崗人數257人,其中機關公務員、事業人員31人,占總人數的12.1%;企業經營管理人員25人,占總人數的9.7%;企業專業技術人員40人,僅占總人數的15.6%,其余均為普通工人,占總人數的62.6%。
3.文化水平。全系統大學專科以上學歷比例僅為25.2%,而且大部分是分布在局機關里,基層企業人員基本是高中以下文化,擁有高學歷的人才屈指可數,與發展現代糧食流通事業的要求不相適應。
4.專業技能。全糧食系統隊伍中,精通糧食倉儲管理、糧食質量檢驗,糧食經營管理等涉糧專業的人才緊缺,而一線技能崗位如保管員、檢驗員等一般只接受了基礎的業務培訓和崗位資格培訓,沒有接受系統的學習教育,在業務操作中能夠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但對原理和規律掌握的不透徹,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綜合上述情況分析,我市國有糧食隊伍存在年齡大、學歷低、專業人才少的現象,這與推進我市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存在明顯的不適應。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重視不到位。
日趨激烈的糧食市場競爭促使許多國有糧食企業更偏重于經濟效益,對技術和人才的開發和培養往往只在口頭表示重視,不落實在行動上,滿足于糧庫能夠正常運轉,不少國有糧食企業改制后就沒有招收新的年輕員工,或者“招得進、留不住”,導致很多技術崗位后繼無人。
2.資金投入不到位。
對于基層企業來說,糧食經營利潤不高,風險不小,固定資產的投入和人員工資的發放占比較大,企業培養人才經費等根本無法保障,要是再引進人才和培訓員工,純粹是從自己口袋微薄純利潤里支出,不可能把它當作一項重要的投資,不愿為引進人才、專業培訓“買單”。
3.環境完善不到位。
糧食行業相比其它高大上的行業顯得較為低端,工資待遇較低,能夠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的發展平臺有限。近年來,糧食系統招聘的高素質人才,基本都是放在局機關崗位上的,再加上基層糧庫工作環境較苦、較臟、較累,一般年輕大學生不愿來,來了也會被人看不起。
4.制度建設不到位。
企業在人才管理上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隨意性大,人才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國有企業中 “庸者下能者上”的選人用人機制還沒有充分形成,存在著干多干少一個樣,先進后進一個樣的現象,基層企業和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有待進一步調動和激發。
要加快推進新一輪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推動糧食流通產業現代化優化,必須牢固樹立“人才興糧、人才強企”的理念,努力造就一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爭先發展的糧食經營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充分認識人才隊伍建設是糧食事業持續發展之所要,制訂人才發展計劃方案,強化組織領導,把人才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抓,按照實施方案,狠抓落實,做實做細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努力培養一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基層人才隊伍。
二是加大經費投入。統籌規劃人才發展培育工作,加大人才培訓、人才基礎建設等方面的投入,為糧食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逐步完善人才培養和招引的激勵政策,落實專項資金,統一負擔系統職工參加糧食行業特有工種國家職業資格培訓和鑒定所需費用。
三是加緊環境優化。積極爭取政府幫助和支持,將糧食系統引進人才工作作為地方引進人才規劃的組成部分給予資金和政策傾斜,為職工在職培訓、招引人才落戶、完善福利保障等提供支持,建立健全以職業能力、崗位職責和工作業績為核心的技能人才薪酬辦法,為人才發揮才能創造更加優越的環境。
四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薪酬分配制度,鼓勵基層糧食企業積極聘任專業技術人才,積極落實各項專業技術職稱政策,在現有績效考核和獎懲機制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以職業能力、崗位職責和工作業績為核心的技能人才薪酬辦法,增強職工的政治榮譽感和歸屬感,從而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
F272.92;F276.1
A
1671-864X(2016)08-02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