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維維 徐倩(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育人視角下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實踐探索
——以江南大學為例
紀維維 徐倩
(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勤工助學作為一種有償資助模式,是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一項重要內容。江南大學的勤工助學工作本著“立足校園、服務社會、完善自我、提升能力”的宗旨,按照學有余力、自愿申請、信息公開、競爭上崗、遵紀守法的原則,在勤工助學的實踐育人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實踐成效,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下,將勤工助學與育人聯動起來,以江南大學的勤工助學為例來進行實踐探索。
勤工助學;育人;實踐探索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和成本分擔機制的推行,為了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我國建立完善了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公平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勤工助學作為一種有償資助模式,將助學和能力培養有效地結合起來,由扶困助學到實踐育人,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教財2007)文件精神,“將勤工助學定義為:勤工助學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1]而根據《江南大學校內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第三條中,勤工助學是指學生根據學有余力、自愿申請、信息公開、競爭上崗、遵紀守法的原則,由學校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和學生正常學習的前提下有組織地開展。
“勤工助學工作是學校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實施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2]實現了“三大變革”:主體身份由在校學生轉到校聘員工,主要功能由扶困助學到實踐育人,主要形式由單一崗到多元崗,即頂崗、助崗和臨崗。以實踐教育為抓手,引導學生強化愛校情結、實踐精神與職業能力,形成基于人才培養的勤工助學新模式。江南大學以辦“社會需要、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為出發點,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通過制度創新和模式改革,不斷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和就業競爭力。基于勤工助學的就業技能提升,以“學生員工崗”作為探索實踐項目之一,并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的成果。
(一)打造勵志特色活動,搭建榜樣交流新平臺。勤工助學作為高校資助與育人有效結合的形式,江南大學連續6年舉辦“勵志強能培訓班”,開設心理輔導、有效溝通、社交禮儀等實用課程,聘用有專業特長的高年級學生為講師,采取小班教育形式,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習視野,打造“勵志強能”特色品牌,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與技能;堅持典型引路,邀請民兵連分享勵志青春故事,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發揮榜樣的正能量;在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中選取優秀典型,通過座談交流會形式宣傳受助學生的勵志風采,營造學習榜樣、自覺奮進的良好氛圍。
(二)立足綜合素質提升,搭建職業體驗新平臺。通過公開招聘、現場面試、簽訂協議、持證上崗等系列舉措搭建“學生員工”職業體驗的新平臺;以學期為周期,基于專業設立勤工助學崗位,結合設計、數字媒體和物聯網工程等相關學科背景,開設如視頻制作、宣傳設計、網絡維護員等與專業對接的崗位,將專業特色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感受職場挑戰提供平臺;4年來,我校累計有六千多名“學生員工”參加上崗實踐,強化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每年推選勤工助學崗位的勵志典型、優秀員工,進行經驗分享并表彰,強化勵志教育實效。
(一)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就業競爭力得到較為顯著的提升。“學生員工崗”改革勤工助學,“就業競爭力”助推人才培養。通過在學生員工和用工單位中開展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論:有70%學生員工增進了對職業的認知,有80.5%學生員工提升了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謀劃能力、獨立處理問題能力;有85%的學生增進了紀律意識、合作意識、責任意識;有90.5%的學生員工通過勤工助學更好地了解了學校各相關部門的工作程序和后勤員工的辛勤付出。通過崗位履職主動參與學校日常管理工作,體會學校教職員工的辛勞,濃郁了愛校情結。
(二)勤工助學模式得到了制度化、系統化建設。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社會責任感為目標,將以往“授人以魚”的經濟資助助學模式轉變為搭建“授人以漁”的勤工助學平臺育人模式,并學校先后出臺了《江南大學勤工助學管理辦法》、《江南大學學生員工工作手冊》、《江南大學用工部門管理手冊》、《江南大學校資助管理中心大學生審議團章程(試行)》等規章制度,具有較好的系統性、規范性、示范性和可推廣性。
(一)強化崗位意識,優化職業規劃。高校應該注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加強對學生腳踏實地的品質和愛崗就業的道德精神培養。從人才培養的角度認真研究勤工助學崗位設置,既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和綜合條件,同時也考慮設崗單位的崗位定位與工作要求,確保學生員工在崗期間能夠接受個性化的職業規劃指導。通過勤工助學崗位的鍛煉,用工單位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克服自身弱點,樹立獨立意識,自主意識,使學生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值,準確進行職業目標定位,也能夠在未來的就業中更加理性。
(二)引入市場機制,孵化創業精神。高校應該打破傳統“獎、勤、貸、助、減、免”的資助運行模式,依托校內外資源創辦崗位經營實體(如創業報刊亭、愛心超市等),將勤工助學工作的管理制度與市場規律相結合,運用現有的勤工助學資金,通過走市場化的道路,激發學生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使勤工助學資金滾動增值。同時,經營實體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施競爭上崗,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就業創業實踐平臺,激發學生創業孵化的潛質。
[1]郭瞾汾.高校勤工助學實踐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5):86
[2]馮博.加強和改進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實踐探索[J].河南教育(中旬):2012(04):14
紀維維(1993年7月),女;漢;籍貫:安徽;學歷: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徐倩(1991年12月),女漢;籍貫:安徽;學歷: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G526
A
1671-864X(2016)08-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