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卓嘎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論死刑的限制
拉巴卓嘎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死刑又稱為生命刑,是以剝奪犯罪人生命為基本內容的刑罰,由于它是刑罰體系中諸種刑罰方法最重的一種,故也被稱為“極刑”。我國無論是立法中死刑罪名的數量還是實際執行死刑的數目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這就使得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研究死刑的限制問題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限制死刑是落實憲法保障人權規定的必然要求,符合國際發展趨勢,與我國的刑事政策相符,也有利于我國開展國際司法協作。無論是從立法上還是司法上,我國都有相當大的空間限制死刑。
死刑;限制死刑;立法限制
在我國,死刑制度即是指我國刑法為了確保死刑得以順利實施而制定的制度,不僅僅特指死刑的立即執行,而且還包括了我國獨創的死刑的另一種執行方式,即死緩制度;同時,我國的死刑制度還一律對犯罪人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于是,如果犯罪人被適用死刑制度,那么其人身權利以及其他相對獨立的權利也基本不存在。因此,死刑限制適用的概念則是在確定保留死刑制度的前提下,在審判實踐如何減少死刑制度的適用,但同時也起到死刑這一刑罰該有的威懾力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日漸走向文明,人道、人權、法治、理性、和諧等理念成為公眾信念,死刑的作用日益降低,要求廢除死刑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漲。隨著國際人權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和許多國家廢除死刑的實踐,廢除死刑業已成為時下各國人權運動和刑罰改革最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刑法修正案(八)的出臺,從走私、金融詐騙、發票、妨害社會管理這幾個方面的廢除了13個。近年來較少適用或者沒有適用過的非暴力犯罪罪名中的死刑適用,廢除了原來1/5適用死刑的罪名,因而,當前我國在審判實踐中法定刑最高刑為死刑的罪名數為55個。
我國當前死刑適用的對象主要有現行刑法第49條規定,即不滿十八周歲及審判時候懷孕的婦女;而隨著我國社會進一步老齡化,以及考慮到老人的自身危害性不大的特點,增加了審判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也明確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當前,我國對于死緩緩期二年后的規定主要見于刑法總則第50條的規定,在這條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到,被判處死緩的犯罪分子在緩期內有重大立功表現的話,減刑幅度是極大的。在綜合考慮了各方面因素之后,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對于上述情形的死緩犯罪分子進行了限制減刑定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同時,為了進一步發揮死緩制度的作用,該條第二款還賦予了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行為人的犯罪情節等對被判處死緩的累犯以及暴力犯罪被判處死緩的犯罪分子限制減刑,將死緩制度的作用與死刑立即執行所特有的威懾力進一步靠近,為將來死緩制度取代死刑立即執行做準備。
(一)從理論上分析死刑限制適用的必要性。死刑限制適用是由我國的刑罰目的所決定的。刑罰的根本目的不是要懲治罪犯,而是對犯罪分子進行改造,讓其更好的回歸到社會中來。這一點無論是在我國的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有所體現,而且我國也提出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進一步重申了我國的刑罰目的。
死刑限制適用的立足點,正是基于死刑特有的威懾力,為了更大可能給予更多罪犯一次改造的機會。我國刑罰的目的,從根本上說是給予犯罪分子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因此,在我國當前不具備廢除死刑條件的前提下,只有限制死刑適用才能更符合我國刑罰的目的。我國刑罰的教育作用,是針對那些雖然有犯罪行為,但在本質上仍有挽救可能性的犯罪分子。我國的死刑制度只是針對那些在危害社會時主觀心態以及手段極其惡劣,并已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結果,具有極大的人身危險性,且犯罪人在本質上已經不具備挽救的可能性的犯罪分子。從我國刑罰的目的出發,決定了在當前我國對死刑制度的態度是限制適用。
(二)死刑限制適用符合人道性的需要。死刑限制適用的提出,對那些保留死刑制度的國家在適用死刑時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們不斷完善相應的配套制度,確保死刑的存在是公正合理的。在一些嚴重罪刑上,我們不僅僅應該看到對犯罪分子人權的保護,更應該看到對受害人或者社會大眾人權的保護。在利益位階上,犯罪人個人的人權利益應該要讓步于社會公共秩序的利益。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廢除了13個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進一步限制死刑的適用,并且在現行法律中適用死刑的罪名大多數是其保護法益屬于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利益。而且,即使不涉及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在犯罪人個人利益的層面仍然有被害人的人權利益以及被害人家屬的利益需要我們的法律去保護,因此,在死刑的問題上,我國沒有廢除死刑制度,是出于權衡利益的考量,但同時在我國選擇保留死刑制度的前提下,進一步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犯罪行為人的利益,因此可以說當前我國的死刑限制適用是一種相對更符合人道性的選擇。
即使目前我國廢除死刑的呼聲較高,而且在目前我國較多死刑案件給予群眾更多直接的感受,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對于廢除死刑制度的呼聲,筆者毫不猶豫的表示也贊同在我國廢除死刑制度。但是筆者在本文中,用了較長的篇幅從刑罰的目的以及人道性論述死刑制度的必要性,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從經濟、政治、和群眾基礎分析了我國當前限制死刑適用的原因。從長遠的角度看,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根據國情的變化發展,不斷完善我國的死刑限制適用,為我國最終廢除死刑制度奠定堅實的基礎。死刑限制是我國當前死刑制度的理性選擇,在立法上將死刑罪名減少到二十個左右,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各種措施限制死刑的適用。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精神生活條件的豐富,在將來條件成熟時,死刑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
[1]趙秉志主編:《死刑存廢的政策分析與我國的選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2]崔敏:《死刑考論——歷史 現實 未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第 1 版。
[3]寧漢林、魏克家:《中國刑法簡史》,中國檢察出版社 1997 年第 1版。
[4]高銘暄主編:《刑法學原理(第三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年第1 版。
[5]趙秉志主編:《死刑制度之現實考察與完善建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6]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年1 版
[7]陳興良著:《法治的使命》,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
[8]蘇立.復仇與法律一以《趙氏孤兒》為例.法學研究2005年第一期
D924.13
A
1671-864X(2016)08-0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