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勇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論我國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制度
陳震勇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 201701)
在貨物買賣當中,賣方需要承擔權利瑕疵擔保的責任,包括貨物所有權的瑕疵擔保責任和貨物知識產權的瑕疵擔保責任。本文對我國《合同法》上權利瑕疵擔保制度進行了系統介紹,并指出了其在規定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尤其是在知識產權瑕疵擔保責任方面的不足,并對完善我國相關立法提出了建議及完善的理由。
貨物買賣;權利瑕疵;擔保制度
權利瑕疵擔保是指出賣人對于買賣合同項下的標的,必須擔保無權利瑕疵,也就是出賣人應當保證第三人就買賣合同的標的物不會主張任何權利,并且出賣該標的物沒有侵害任何第三人的權利[1]。
權利瑕疵擔保制度源于羅馬法上的追奪權,就是第三人根據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向買方追奪時,買方得請求賣方承擔擔保責任。但羅馬法上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僅限于因權利的不完全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而不包括賣方使買方取得標的物上完全的權利。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制度也進一步擴大了范圍,不僅僅限于第三人追奪的情形,還包括第三人不得提主張任何權利并且第三人不得提出任何要求[2]。
(一)《合同法》關于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
我國合同法第150條規定了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權利的瑕疵有以下幾種情形:1、標的物所有權屬于第三人。2、標的物上負擔有第三人的合法權利比如抵押權、留置權及債權等其他權利。3、標的物本身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知識產權。
我國合同法上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構成要件有:1、權利瑕疵在買賣合同成立時即存在。2、權利瑕疵在買賣合同成立后并未消除。3、買方不知權利存在瑕疵。并且不要求買方對此不知無重大過失[3]。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方式除了適用違約責任的方式以外,《合同法》第152條還規定了中止付款的救濟措施。筆者將選取一則案例以簡要分析。
案例:2000年4月20日,某商場A與某經貿公司B簽訂價值450萬元的空調器買賣合同,合同約定:A從B處購買空調器1000臺,總價款450萬元,合同簽訂后三日內A應當向B支付首期貨款150萬元;B應于2000年5月25日前將1000臺空調器送至商場;貨到后5日內商場付清全部貨款。合同簽訂后,A于2000年4月21日支付了150萬元首期貨款。2000年5月20日,B將約定的1000臺空調器送至商場中,A于次日支付了余下的300萬元貨款。2000年6月2日,某商業銀行向A發出通知,以A所取得的空調器已經由經B于2000年3月向商業銀行設定抵押為由要求商場停止銷售,同時向A出具了經過公證的抵押合同等資料[4]。
本案中,買賣合同項下的標的物上負擔有銀行的抵押權,所以具有權利的瑕疵。并且該權利的瑕疵在商場與經貿公司簽訂時就已具有,在合同成立后經貿公司并未消除,而商場對此并不知情。因此經貿公司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成立,故商場可以解除合同并且請求經貿公司返還已交納的貨款并進行損害賠償。
從以上規定及分析可以看出,在責任的免除上,《合同法》沒有規定買方的通知義務,因此減輕了買方的負擔,從而加強了賣方的責任,使得賣方的權利瑕疵擔保義務中的注意義務更重。而對于工業產權及知識產權的規定,《合同法》則沒有特殊的規定,僅適用一般的權利瑕疵擔保制度。
(二)我國瑕疵擔保責任存在的不足。
1.未規定買方通知義務。《合同法》并未規定在權利瑕疵擔保責任中買方在得知侵害第三人權利時負有通知賣方的義務。雖然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相比較國內的買賣合同的當事人間相隔很近,對于對方的情況和合同履行狀況也較為了解,但隨著買賣合同的復雜化多樣化,賣方實際上對于買方的狀況、是否侵害了第三人權利的情況并不清楚,所以應當規定買方的通知義務,這樣才能使合同得到較好的履行,將損失減少到最少[5]。
2.未規定知識產權的瑕疵擔保義務。由于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貨物貿易的日益技術化專業化,當事人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增加,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也日益完善,《合同法》應當參照《公約》[6]設立有關工業產權及其他知識產權的特殊制度,以適應日新月異的買賣合同,更好的處理當事人間的糾紛。
3.未規定協議變更瑕疵擔保義務。上文所述權利瑕疵擔保制度的設立是為了維護合同的等價有償原則,維持雙方當事人間的對價,并非是法律強行性規定,所以應當允許買賣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對權利瑕疵擔保的問題予以協議變更,尊重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堅持契約自由。
1.規定買方的通知義務。《合同法》應當參照公約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增加買方的通知義務,即買方應當在知道第三方的權利或要求后一段合理時間內,將此一權利或要求通知賣方,否則即喪失其請求賣方承擔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權利。并且對于合理時間進行具體規定,給出一個計算的標準,并且應當規定通知的方式及未及時通知的后果及責任。
2.規定可以協議變更瑕疵擔保義務。但這種協議不是毫無邊際的,應當同時對當事人協議加重或減輕賣方的瑕疵擔保責任進行一定的限制:一方面,在協議加重賣方的權利瑕疵擔保責任時應適當考慮賣方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另一方面,在協議減少賣方的責任時,應當注意對買方權利的保護,因為出賣人往往處于較為強勢有力的位置,其專業知識一般要遠遠高于買方。因此,對于賣方故意隱瞞權利瑕疵并約定減免其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條款應規定無效。
3.增加知識產權瑕疵擔保的特殊規定。《合同法》應當仿照《公約》第四十二條對于知識產權的瑕疵擔保做出規定與限制,應當根據知識產權固有的地域性、時間性對于賣方承擔責任進行特殊的限制,可分別從地域、時間、訴訟時效、損害賠償的范圍進行規制,而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權利瑕疵擔保規定[7]。
[1]崔建遠.合同責任研究[M].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
[2]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M].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4 年版.
[3]梁慧星:《論出賣人的瑕疵擔保責任》,載于《比較法研究》1991年03期.
[4]崔建遠.新合同法原理與案例評釋[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王利明、姚輝:《完善我國違約責任制度十論》,載于《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6]文中《公約》皆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7]伍宏建、鐘文紅:《淺議國際貨物買賣的知識產權擔保》,載于《商場現代化》2005 年 9 月(中),總第 443 期.
D923
A
1671-864X(2016)08-0104-01
陳震勇,上海政法學院2014級法學理論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