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電視劇《親愛的翻譯官》熱播,翻譯工作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在遙遠的古代,翻譯官是如何工作的呢?
我國有文獻記載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據《尚書》大傳記載:“周成王時,越裳氏重九譯而貢白雉。”三個翻譯官輾轉了九次,經歷了一個類似“越裳語—廣東話—湖南話—湖北話—河南話……周朝官話”的過程,才翻譯成功。
在古代,胡亂翻譯是一件要命的事。早在漢代的法律中,就有對翻譯人員的處罰條文。漢《具律》規定:“譯訊人為非(詐)偽,以出入罪人,死罪,黥為城旦舂;它各以其所出入罪反罪之。”
若翻譯者亂翻譯,導致對他人的定罪量刑有出入,那么翻譯者則會相應地被處以刑罰,甚至是反坐。由此可見,翻譯在過去還真是一個高危職業。 (摘自《人民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