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鐵斌
前不久,在一本書上看到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盡其肉,乃去。”
多少年來,人們只看到黔驢的下場,卻忽視了黔驢的技不在于斗猛虎,黔驢的踏實勤懇也不被人提及。
驢從北方來到黔地,無用武之地,這并不是驢的意愿。它作為一個被支配者,干什么和不干什么,并不能取決于自身。就像現在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一樣,必須服從組織安排。驢也是一樣,“黔之人”讓它馱物,它就得馱物;讓它拉磨,它只得拉磨;把它放在山下,它就只能呆在山下。
反倒是“黔之虎”,因為“壓倒”了無辜的驢,不僅沒有受到譴責和懲罰,反而得到人們的普遍贊譽,成了名利雙收的英雄。“黔之驢”與“黔之虎”相比,前者除了打不過后者外,實在有很多優點:工作上,它任勞任怨,從不挑肥揀瘦,把它安排在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活上,它減輕了人的體力勞動,是人的得力助手。
這種踏實勤懇的精神,與官場上的老實人頗為相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強調“做人要實”,應該“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人信奉“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善于投機鉆營,“投領導所好”;善于察言觀色,熱心走上層路線。這些人工作上拈輕怕重,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遇到困難繞道走,遇到利益搶著上,因而工作沒多干,好處沒少撈……而那些“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的老實人,卻因潛心鉆研業務,埋頭革新創造,不愿向領導提要求,不想與組織講價錢,不會向領導“意思意思”,成了“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磚”。面對“好處”時,老實人因不懂得“哭”而“無奶可吃”,總是成為吃虧的一方。
眼下正是換屆的當口,如何選好人用好人,不僅關乎干部的前途,更關乎社會的良性發展。親賢臣,遠小人,則國興;親小人,遠賢臣,則國廢。
用人是導向,用好了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用錯了則是社會發展的障礙。“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既看才更重德,把德放在首要位置,真正把政治堅定、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群眾滿意的老實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相反,如果選錯用錯了人,就會渙散黨心,寒了人心;就會使老實人吃虧、投機鉆營者得利;就會損害黨的威信,影響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