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剛
摘 要:校園暴力事件最近幾年愈演愈烈,很多施暴者將施暴過程錄制成視頻傳到網絡上,作為一種炫耀,但在一系列校園暴力事件發生之后,并沒有引起教育管理部門、法律部門乃至社會的重視。同時,在校園暴力事件的防治方面,也缺乏有效的措施。本文對校園暴力事件防治的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以期引起全社會、教育管理部門和法律部門的重視,促進校園暴力事件的解決。
關鍵詞:校園暴力;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C-0005-02
校園暴力事件存在已久,對學生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但在過去網絡傳播不發達的情況下,校園暴力事件的不良影響處于比較小的范圍。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校園暴力事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網上時常出現各種校園暴力事件的視頻,影響范圍極大,對社會具有破壞性的作用。這些視頻通常是由施暴者及其同伴拍攝,傳至網絡,用來炫耀。一系列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不僅給受害者帶來身心傷害,給其他學生乃至青少年群體形成不良的榜樣,也反映出:(1)施暴者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2)我國的教育系統及教育管理存在嚴重的疏漏;(3)法律缺乏足夠的震懾力。是什么原因導致類似校園暴力事件一再發生、屢禁不止?
如果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地點轉移到了美國,處理的后果和社會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據中國青年網2016年2月19日報道,在美“中國留學生欺凌案”經過近一年的審理于2月17日在加州正式宣判,三名主要涉案成年人以綁架、毆打罪名分別獲刑6年、10年以及13年,三人刑期結束后將被逐出美國,這次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在美國,完全顛覆了國人的教育和法律觀念,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十分巨大,應該引起我國社會、教育管理部門、法律制定執行部門、學校、教師及家庭的足夠重視,重新審視我國的教育管理工作、法律制定執行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吸取先進的防治校園暴力事件的方法,多種途徑綜合運用減少校園暴力事件。
一、我國校園暴力事件防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校園暴力事件,指發生在校園或主要發生在校園,由同學或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和精神實施的,達到一定程度傷害的各種侵害行為,施暴者和被害者多為未成年人,其表現形式主要是毆打、辱罵、性侵犯。由于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大多為未成年人,我國對于校園暴力事件防治的主導原則是“教育為主,懲戒為輔”,這樣造成的后果就是,缺乏法律的震懾力,思想政治工作又相對滯后,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具體來說,我國校園暴力事件防治存在以下問題:
1. 我國立法部門與管理部門對未成年施暴者的主觀惡性認識不足,認為校園暴力是理性不足的孩子們的嬉鬧、打鬧,歸為施暴者的認識錯誤,應對以教育為主而非懲戒,這種認識顯然是脫離社會和教育現實的,造成的后果就是法律在打擊青少年犯罪等方面與社會發展脫節,缺乏足夠的震懾力,起不到應有的預防作用。比如《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刑法》的相關條款,對校園暴力事件的界定比較寬泛、不夠明確、主管部門的權限不清等。
2. 由于校園暴力事件涉及到教育系統、公安系統、司法系統和社區等多方面,各方面在自己的權限范圍內進行防治工作,但由于缺乏合作統籌的部門,沒有形成合力,使得在校園暴力事件防治工作上出現責任不明確,相互推諉的現象。學校內部加強了校園的安保工作,但由于保安人員的權限限制,無法直接處理施暴者,不能引起施暴者的敬畏;公安人員一般很少直接進入校園執勤,無法在第一時間趕到校園暴力事件的事發現場。學校和公安之間沒有指揮協調機構。
3. 學校在教育過程中,以知識教育為主,忽略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導致部分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脫軌;缺乏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引導,使部分學生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問題,導致部分學生以校園暴力這樣的激烈方式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求。校園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往往曾經是其他暴力事件中的被害者。
4.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十分巨大的潛在影響,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方式、家庭中的夫妻及親子關系等都會在學生的心理和行為上反映出來。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往往生活在具有暴力環境的家庭中,或父母具有不良的言行。
5. 學校和家庭之間缺乏銜接和溝通機制。學校和家庭是學生生活的兩大主要場所,任何一個場所發生的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會延伸到另一個場所,并且彼此影響,但學校和家庭都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對方的責任和義務,將學校和家庭割裂開來,導致學生教育出現一些空白,形成缺口,這為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埋下了導火線。
二、我國校園暴力事件防治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和處理法律體系
在依法治國的大前提下,完善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和處理法律體系,是解決校園暴力事件的關鍵。針對我國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和處理相關法律法規中不符合當前國情的條款,應該及時予以修訂,以發揮震懾作用。我國《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偷渡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根據有關調查,我國14歲以下青少年犯罪率比上個世紀90年代上升280%左右,可見這些法律條款已經落后于社會的發展,必須盡快做出修訂,才能發揮約束作用。
(二)教育系統、公安系統、司法系統、社區等形成合力
在教育主管部門的主導下,教育系統、公安系統、司法系統、社區等統籌規劃,統一管理,形成防治校園暴力事件的聯合力量,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事件。由教育部門設立校園暴力防治小組,由具有防治校園暴力事件素質的教師負責,協調公安系統、司法系統和社區等機構,取得這些機構的配合,抽調人員,這樣,來自不同機構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通力合作,可以更好地應對校園暴力事件。
(三)建立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是一個特殊的組織,具有獨特的文化氛圍,不良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校園暴力事件具有相關性,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下,學生和教師、學生之間溝通順暢,信息傳達準確,減少了各種引起校園暴力事件的因素,從而減少校園暴力事件。
(四)加強對教師、家長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養
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主要受到教師和家長的影響,一方面,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養,為學生樹立優良的榜樣,言傳身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另一方面,通過家長座談會等,對學生家長進行必要的灌輸,引導他們和學校積極配合,建立和諧的家庭環境,共同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
(五)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進行介入和干預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已經過去,當前社會發展迅速,網絡科技發展迅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強的影響,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不穩定的特點,極易受到各方面的不良影響,在面對各種壓力、突發事件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并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有些行為可能是從網絡等媒介中習得的,校園暴力事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如果沒有及時地介入和干預,這種心理健康問題對學生的傷害不斷,引起校園暴力事件,進一步加深和擴大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和家庭應該通力協作,加強溝通,全面了解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及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請求心理咨詢師及時介入和干預,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促使他們的人格健康發展,學會以合理、合法、合情的方式應對遇到的各種問題,將校園暴力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目前防治校園暴力事件存在問題的分析,以及對策的提出,可以發現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可以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率,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傅濤.校園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預防策略探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
[2]儲殷.當代中國“校園暴力”的法律缺位與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6,(1).
[3]王鷹.校園暴力的合作治理[J].中國教師,2007,(11).
[4]程曉璐.校園暴力犯罪狀況調查——以海淀區2006~2010年校園暴力案件為視角[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5).
[5]孟雁鵬.校園暴力的干預機制[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