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民
摘 要:中外教育史課堂教學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但是當前的課堂教學還存在不少弊端,可以從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精心編排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突出實踐性知識等方面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外教育史;價值;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C-0010-02
一、中外教育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價值
教育史是教育科學的重要源泉,中外教育史是教育科學的重要分支。中外教育史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教育史課程的主要渠道,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技能、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中外教育史課堂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免除了隨意性和零散性。教學內容也是經過科學的選擇,根據知識構成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獲得知識的認知規律編成的教材作為學生認識中外教育的媒介,這比學生自己選擇自發學習,無論是目標、內容、時間還是效果,都要優越。同時,教學又是在教師的引導和精心安排的過程中進行,可以避免自學上的困難和反復嘗試,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有助于樹立獻身教育事業的理想
中外教育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教育家,如孔子、陶行知、裴斯泰洛奇等,他們投身教育事業,有的有教無類、誨人不倦,有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們把教育的好壞與國家命運、民族的興衰連在一起,把教書育人視為崇高而神圣的事業,留下了佳話。通過教育史課堂學習這些鮮活的事例,有助于學生樹立為教育事業獻身的崇高理想。
(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中外教育史是一部關于過去的教育的歷史,也是教育科學的發展歷史。歷史上教育家們的教學方法、教學原則、教學內容的論述,對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通過課堂教學,總結前輩先賢的教育經驗加以學習并用于教育實踐,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質的重要指標,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創新能力,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教育創新必須以過去為基礎,必須建立在對教育歷史的充分了解和借鑒的基礎上。美國教育史學家布里克曼說過:“教育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就是減少無知。”通過中外教育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明了教育的現狀和過去,以史為鑒,避免走一些不該走的彎路,從歷史經驗中學習,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二、中外教育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編排失當
目前中外教育史教材大部分是按照編年體的編寫體例編寫,以時間為順序,記述各個朝代或時間段某個國家或地域的重大教育事件、教育制度及具有較大影響的教育思想。這樣的編寫方式優點是給人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但是其缺點也非常明顯。首先是頭緒繁雜,某一時段的時代背景、文教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內容包含在同一章節,繁多駁雜,學生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其次是歷史事件自醞釀、發生至結束,往往延及數年乃至數十數百年,對于某些長時段的教育事件或教育現象,在編年體的編撰方式下,只能散見于各章各節之中,前后聯系被割斷,難以窺其全貌。如,中國教育史中科舉制度的變遷,從隋代設立到晚清廢止,前后一共經歷數個朝代共1300年,每個時期都有所變化,但是這些變化散見于各章之中,很容易忽略,也難讓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因此在教學中,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改造和編排,使之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學生主體缺失
在當前的教育史課堂中,因為課程時段長、內容多,課時較緊,不少教師擔心完不成講授任務,采用滿堂講授的方式,不放過課堂上任何一分鐘,把課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許多教師還是秉承傳統的教育觀念,在課堂上占據控制地位,基本按照教材的章節順序作流水線式的講解,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只是機械地聽講和做筆記,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完全被忽視。教師上課如念經文,學生如聽天書,教師缺少講課的激情,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教育史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
(三)教學內容與實際脫節
中外教育史主要內容是古今中外過去的教育學,因為其與現實社會具有一定的時空距離,或是發生的年代久遠,距今數十數百甚至數千年,或是所在地域距離遙遠,遠至異域他鄉,再加上出于史學表述的嚴謹性,其內容的呈現大部分是用記述而非敘述的方式,使學生感到中外教育史的教學內容不僅枯燥乏味,而且與現實生活關系不大,缺乏學習的興趣。再加上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人們在功利主義思想指引下,習慣以工具理性去衡量包括學術和教育在內的一切事物,認為中外教育史課程與現實相距甚遠,不能帶來效益,沒有應用價值,因此不少學生不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
三、中外教育史課堂教學改革策略
(一)教學內容條塊化重組
教師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解構,打破原有的框架體系,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加工和重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原有的教學內容拆分, (下轉17頁)(上接10頁)按照所教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專題式的教育史課程單元,按“條”和“塊”進行重組,變“編年體”為“紀事本末體”,使教學內容按照自身的邏輯體系呈現,以達到原來不能達到的效果。如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按照專題教授“科舉制度”“書院”等內容,效果要遠遠優于按照課本編排順序講授。
(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首先要利用課前準備的各項教學資源,創設一個個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學科性、問題性、情感性的教學情境,用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其次,教師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在教學中采用適合學生學習風格的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如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時,可以通過“學陶詩、唱陶歌、書陶詞、研陶書、寫陶文”等活動,給學生多樣的學習選擇,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三)突出實踐性
針對教學內容與當前教育實踐脫節的弊端,中外教育史課堂的教學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實踐性的教學環節,介紹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實踐領域的探討與研究,如學習歷史上的教學案例,與當前的教育實踐結合起來。也可以分析歷史上的教育家的經典教育故事,如陶行知三塊糖果的故事,讓學生明了故事中蘊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讓學生思考,如何把這些理念和方法運用到教育實踐之中。
基金項目:本文系韶關學院2012年教學改革項目——教育史課程教學內容條塊化重組與教學方法革新研究,項目編號:SYJY20121319。
參考文獻:
[1] 杜成憲,鄧明言.教育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胡國華.關于《中國教育史》課程建設高效課堂的構想與實踐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