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前不久,筆者在一所新開辦的鄉鎮公辦幼兒園支教,看到孩子們在生活區域游戲“寶貝農家樂”中,爭先恐后地扮演起田間地頭勞動人的角色,“播種”“除草”“澆水”“殺蟲”“收獲”……忙得不亦樂乎。但是,通過觀察,筆者發現他們在游戲中,玩得并不盡興,好像還缺點什么。連續幾次周末返園的晨檢時間,都聽到家長在議論孩子們在家里“忙農活”的那些趣事:他們一大早鬧著要跟爺爺奶奶去田里,提著小籮筐、拿著小鏟子,著急地說要去給蔬菜地鋤草,還興趣濃厚地采摘紅辣椒、西紅柿、南瓜等,即使摔跤了也表現得十分堅強,爬起來繼續勞動。
原來如此!筆者靈機一動:何不在幼兒園里也給孩子們創設這樣的環境,讓他們真正體會“種植”和“收獲”的快樂呢?于是,我們在幼兒園角落的一片荒地開辟出了“開心菜園”,分班落實了“責任田”,熱火朝天的農田勞作就正式開始了。
為避免“擁堵”,幼兒園將“開心菜園”作了科學的時間安排,以班級為單位分開進行,各班任務也不盡相同。如,一次大班幼兒的任務是拔蘿卜,要將田里的蘿卜拔到籮筐,運到旁邊的水池里洗干凈,然后送到廚房進行加工烹飪,最后邀請全園小朋友一起品嘗。老師的要求剛說完,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菜園了:有的好像是要爭搶一塊風水寶地而開始沖鋒線陣,有的拿著勞動工具結伴而行,一邊走一邊商量著要怎樣分工……到了蘿卜地里,他們爭先恐后地搶著拔大蘿卜。遇上拔不動的蘿卜,他們還聯想到了拔蘿卜的兒歌“拔蘿卜,拔蘿卜,哎呦哎呦拔蘿卜,小朋友,快快來,快來幫我們拔蘿卜!”這一招還真靈,像一個很威嚴的口令,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力量,蘿卜成功地拔出來了!他們欣喜若狂地抱起大蘿卜“奔向”廚房。在廚房里生活老師的幫助下,全園孩子品嘗到了他們親手種植的蘿卜做成的“大白蘿卜燉排骨”和“涼拌紅蘿卜絲兒”,師生個個都吃的意猶未盡,幸福溢于言表。
通過這一活動,我們體會到:
一是要大膽地讓孩子回歸到大自然中去玩生活區域游戲,體驗生活、感受樂趣。為了讓幼兒在園體驗田園生活,回歸自然,同時也讓幼兒體驗勞動收獲的快樂,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種植園地作為教育資源對幼兒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合理布局,規劃管理。通過種植活動,不僅讓幼兒學會了簡單的田間勞作,獲得對植物生長過程的認知經驗,還讓幼兒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在勞動中得到了鍛煉。
二是生活即教育,生活區域游戲幫助孩子積累了更多的生活經驗,也為幼兒學習、游戲、成長做了很好的鋪墊。種植活動本身對孩子充滿著無限的吸引力,是因為孩子們在這一過程中能接觸到最喜歡的沙子、泥土、水,還因為活動符合孩子們認知的天性。這樣的生活游戲本身就是一本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活教材”,孩子們在這種游戲中獲得了快樂,懂得了責任與擔當,也體驗到了成功,它是真正屬于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樂園。
三是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支持鼓勵幼兒參與感興趣的生活游戲活動,有助于促進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作為幼教工作者,我們應充分利用種植活動來引導幼兒在大自然中學習、游戲,陶冶幼兒的性情,鍛煉幼兒的觀察、發現、探索等能力,培養幼兒認真負責、耐心細致、分工合作、樂于分享等良好品質,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