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俊卿
摘 要:為了觀察開展護理生涯專項教育對提升實習護生職業態度及職業認同的效果,選取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在院實習護生260名進行職業態度及職業認同調查,在此基礎上,以上入選護生序貫分為兩組,其中實驗組130名,在進行常規輪轉實習的基礎上,進行護理生涯專項教育;對照組130名則依實習常規不進行此教育;在實習6個月后,再次采用護士職業態度測量量表及護士職業認同量表對以上入選對象進行評估,比較其職業態度、職業認同變化情況。經系統的護理生涯專項教育,實驗組護生職業態度測量評分、職業認同水平評分均明顯提高, 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0.05),提示實驗組護生在有效的護理生涯專項教育下,職業態度偏向正性積極,對護理事業總體認可度提升。給予護生護理生涯專項教育,可以引導護生對護理工作內涵形成正確認識,端正職業態度、堅定職業追求。
關鍵詞:職業認同干預;職業態度;職業認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C-0057-02
職業態度是指個體對所從事行業的認識、情感及因此形成的比較持久的職業價值傾向。職業認同則是個體職業行為傾向的心理體現。二者均是個體實現職業價值的內在動力。護理學科實踐性較強,護士的職業態度及職業認同關系著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目前,醫學發展的新趨勢對護理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態度、職業認同已成為當今護理教育界十分關注的問題。為此,我院近期嘗試對不同層次護生進行以“加強角色適應、提升職業態度”為目標的護理生涯專項教育,為了解實施效果,本文采用對照性實驗,具體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選擇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處于實習初期的護生260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性248人,男性12人,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2.3歲±0.9)歲。包括本科護生89名,專科(高職)護生171名,所有入選護生知悉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自愿參與并保證真實性。
(二)方法
1.研究方法。
(1)分組
將以上納入研究的260名護生按序貫法分為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130名;實驗組在常規輪轉實習的基礎上,進行職業認同干預;對照組則依實習常規不進行專項干預。兩組護生在年齡、性別、學歷層次、實習前在校階段學習成績等一般情況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有可比性。
(2) 研究工具
護士職業態度測量量表:該量表是在參考吳雅文相關文獻基礎上編制而成,具體包括12個選項提問,其中3個為正向提問,9個為反向提問,各選項提問按照“是”(1分)——“接近”(2分)——“否”(3分)三級計分,正向問題反向賦分,分值越高顯示受試者護士職業態度越積極。護士職業認同量表:該量表由劉玲等編制,包括5個維度共計30個條目,基本涵蓋護士職業認同屬性的主要內容,具體為認知評價(9個條目)、社交技能(6個條目)、社會支持(6個條目)、挫折應對(6個條目)和自我反思(3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 級(1~5分)評分法,計算總分,分數越高,表示職業認同水平越高。其中30~60分,為低水平;61~120分,為中等水平;121~150分為高水平。以上兩項調查工具均經預實驗及專家評審,具有一定信效度,其中護士職業態度測量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91,護士職業認同量表Cronbach'sα系數為0.921。
2.調查方法。
調查共分兩次進行,第一次為研究對象入組前,第二次為實習6個月后,均征得護理部及入選研究對象本人同意,經培訓的專業調查者統一協調、統一指導,集中發放問卷,不記名測試,現場做好質量控制,當場回收。
(三) 護理生涯專項教育方法
護理部在充分評估護生職業態度及職業認同水平的基礎上,制訂專項教育計劃,發放《護士職業生涯教育手冊》;并于專項教育開始前,指定一名資深護理教育專家為督導專員,提供咨詢指導;教育計劃的執行進度追溯,采用柯氏評估法。教育計劃的執行以散點式和定期集中式培育為主,在一對一引導式教育及集中授課的同時,依托護理部專用微信平臺與護生進行專項交流,評估護生心理動態和實習感受,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教育計劃的執行中,突出培養護生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首先,以提供護理職業情感及內涵為前提,給予實習前動員實現情感啟動;要以現象學和闡釋學的方法,講述護理事業的職業價值和人文價值;要解釋性講授并建構護理角色適應,要盡可能多地將醫療事業的遠景、方向及醫院的規劃、目標等普及到他們中間,提升護理行為的感性認知,使其做好主觀心理準備、產生專業情感和共鳴,平和心理預期,以適應即將開始的實習生活。
日常教育中,要注意融洽師生情感,激發護生對護理專業的熱愛,要注重自身言行舉止的引導效應,融激情于講授中,調動護生求知意愿。教學中,要細心體察護生在日常工作中的情感變化,關心其心理訴求,不斷給予心理干預;要善于結合臨床實例增進情感體驗,提高崗位主觀幸福感。要進行心理防衛技巧的培養,提高護生臨床觀察、溝通和獨力抗壓能力,使他們能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性,使其面對挫折時,有正確的認知并采取正確的行為方式,在不知不覺中端正職業態度。要提供諸如身體放松訓練、護理安全、理性情緒調節及時間管理等護理職業技巧,以糾正護理認知偏差,降低職業倦怠。
要進行階段實習座談和總結,鼓勵護生相互學習,互相鼓勵,指導撰寫心理反思報告,以訓練自我調適能力。要大量搜集整理有關護理專業的感人事例或邀請留院的優秀護生現身說法,利用榮譽激勵和榜樣激勵激發比、學、趕、超的動力。要做好擇業和就業指導,組織求職技巧講座,組織面試模擬訓練,根據個性特征和就業需求,進行針對性指導,提升他們對組織的信任感,以激發投身護理事業的信心。
(四)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5統計學軟件處理,護士職業態度測量評分、護士職業認同評分以(x±s)表示,行t檢驗。
二、結果
經護士職業態度測量量表及護士職業認同量表評估,實習前,兩組護生職業態度測量評分、職業認同水平評分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習6個月后,再次比較兩組職業態度、職業認同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職業態度測量評分、職業認同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0.05),提示實驗組護生在有效的護理生涯專項教育下,職業態度偏向正性積極,對護理事業總體認可度提升。
三、討論
職業態度、職業認同與職業行為相關,共屬于職業行為傾向的驅動要素并影響職業行為。生產實習是護理專業學生職業成長的重要階段,有研究顯示,國內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態度和職業認同總體水平偏低,存在職業決策模糊、職業定位困難、主觀幸福感偏低、個人潛能無法發揮的現象。本次研究中的首次調查結果表明,初入實習期的護生職業態度、職業認同水平確實不夠理想,穩定性差,有相當數量的護生表現出對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缺乏興趣,個人成就感不高,無法體會到護理職業的神圣,個別護生甚至在實習期存在失落感和排斥感,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定位)被動、消極。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臨床實習作為護生由課堂向臨床就業過渡的角色轉變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塑造的不確定期,職業動機尚不成熟,情緒狀態和情感體驗相對不穩定;廣大護生既要承擔臨床處置的一定風險,又要遵循心理和生理發育規律,身心負荷與其實際能力可能不對稱,人際沖突凸顯,面臨著許多不適應問題,在此情況下,一旦心理素質不穩定,主觀分析力、辨別力較差,角色適應滯后,必將導致內心深處現實與理想的激烈沖突,就有可能引發對未來從事護理事業的消極看法。
我國臨床護理人員特別是高水平護理人員嚴重不足,關注護生職業態度及職業認同發展,盡早開展職業態度及職業認同培育,對于幫助護生群體完善職業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現代管理學強調以人為本,本文嘗試針對護生開展的護理生涯專項教育正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引導護生向護士角色轉變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組研究中,我們觀察到,實驗組通過貫穿實習期的護理生涯專項教育,根據護生現實心理需要,不斷提供職業情感、信念的認知教育,并不斷給予心理防御支持和激勵,賦予每位護生以職業歸屬感,使廣大護生在感受組織關懷,外部援助的條件下,進一步堅定職業信念,自覺走近患者,從而使職業態度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激發出投身護理事業的熱情及潛能。實習期滿前的第二次調查顯示,實驗組護生職業態度測量評分、職業認同評分均明顯提高, 與未進行專項教育的對照組相比,各項指標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0.05),提示實驗組護生在有效的護理生涯專項教育下,職業態度較對照組護生偏向正性積極,職業認知更趨合理,在實習期對護理事業總體認可度大大提升。
綜上所述,護理專業實習生的職業態度、職業認同水平將直接關系其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并對其未來護理專業素質和工作績效產生深遠的影響。給予護生護理生涯專項教育,科學地運用外部教育手段維護護生的職業動機,可以引導護生對護理工作內涵形成正確認識,端正護生職業態度,堅定護生職業追求。
通訊作者:李鳳蓮,女,(1965.8~),主任護師,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接診室,E-mail:m18248110674@163.com。
參考文獻:
[1]王艷華.護理專業學生職業態度現狀及影響因素綜述[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3).
[2]王玉琴,詹莉.護理專業實習生職業認同與角色適應現狀及其關系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3,(12).
[3]吳雅文,姜安麗,李樹貞.護理學情感教學評價工具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1).
[4]劉玲,郝玉芳,劉曉虹,護士職業認同評定量表的研制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
[5]高靜,吳晨曦,楊翔宇,皮紅霞,張婷,柏丁兮,張倩,劉曉云.臨床護士護理倫理決策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