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蓮
摘 要:目的 :探討由教師主導的情緒管理對實習護生工作投入狀態的影響,為護理教學提供創新依據。方法: 于2015 年9月~2016年3月,由本院帶教老師對210名納入研究的實習護生進行深層次情緒管理,情緒管理實施前后采用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護理人員工作投入量表( UWES)對研究指標進行跟蹤評價。結果: 本組護生入組時,心理健康狀況評分為(28.21±9.74)分,UWES總評分為(51.34±16.57)分,通過階段性情緒管理的實施,本組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分及UWES評分均較入組時有所提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在臨床實習期,以教師為主導,給予護生“系統、準確、精細化”的情緒管理,可以激發護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護理工作,并顯著影響實習護生的工作投入。
關鍵詞:教師主導;情緒管理;工作投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7C-0061-02
工作投入是國內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是在崗位角色認知及工作倦怠的研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作為護理專業,護生工作投入的狀態也是護理質量的源頭保護條件之一,因此,如何改善護理從業者的工作投入以提高護理質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顯示,工作投入與心理學關系密切,情緒是決定員工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因素。護士(或護生)長期處于亞健康的情緒狀態會增加職業倦怠感、降低工作熱情并影響臨床執行力。本課題采用實驗對照的方法,探討了教師主導的情緒管理對實習護生工作投入狀態的影響,目的是為護理教育者開展廣泛的心理引導提供相關依據,具體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從我院抽取210名護理實習生為研究對象,于2015 年9月~2016年3月階段性進行由帶教老師主導下的深層次情緒管理實踐。本組納入研究的護生年齡在19~23歲之間,平均年齡(21.71±1.09)歲,女性占90%以上。包括統招本科、高職高專及中專等各層次護生,入院實習前理論考核成績≥70分,全部告知研究目的,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1)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層次、家庭狀況、生源地、學校來源、入科實習前成績及近期應激性事件調查等。(2)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本問卷參考康奈爾醫學指數(CMI)基礎上結合護理專業特點自主設計,經多次內部討論及預實驗完成,問卷涉及一般健康和習慣、自我效能、自我調節及精神癥狀等四個方面共45個條目,基本涉及與個體精神活動有關的主觀情緒、情感和行為內容,旨在初步識別護生的精神狀態。計分方式為:每個條目均以是或否回答,分別賦予“1”或“0”分,得分范圍為0~45分,分數越高代表心理狀態越健康,亞健康陽性分界線為26分。該問卷經我院專家多次內部討論及預實驗完成,具有一定的內部一致性和信效度。(3)護士工作投入量表(UWES):該量表為張軼文等編制,是國內通用的護士工作投入狀態相關測量工具,該量表包含活力、奉獻、專注3個維度,共16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2”代表“較不符合”,“3”代表“不確定”,“4”代表“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得分范圍為16~80分,分數越高,表示工作投入水平(程度)越高。該量表各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679~0.787,Cronbach's α系數是0.940。
2.情緒管理方法。
(1)醫院教育管理機構組織帶教老師進行統一培訓,制定以教師為主導的護生情緒改善策略,系統規范護生情緒管理內容及標準,在具體執行中,加強教學質量控制,消除管理指標的評價差異,為護生建立連續式的心理支持系統。(2) 教師要融心理學輔導于學科教育中,集中講授情緒的概念及功能,積極情緒、負性情緒的來源與特點,自身情緒、他人情緒的互動與關聯,合理信念、非理性目標的轉換與協調,以及諸如情緒補救、情緒宣泄、情緒替代等一系列心理衛生知識;通過反復強調、潛移默化,使學生掌握基本心理學規律及客觀分析情緒的方法,有步驟地完成心理素質訓練。(3)教師在日常帶教中要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盡最大可能與護生進行情感交流及互動,從管理心理學角度關注所帶學生人格因素、心理狀況,分析并掌握每一位護生的現實心理需求,準確判斷情緒變化的誘發因素,為深層次情緒管理,實現主觀情緒控制提供診斷依據。(4)重視個體化情商培養,完善職業認同與學習動機的教育,幫助學生充分行使自主決策權,及時糾正關于護理職業的錯誤認知,克服狹隘意識,激發自我承擔意識,強化合理思維方式,樹立護士角色以克服職業疲憊。(5)為個體情緒問題設立解決目標,當自我調試和自我減壓效果不明顯時,在及時提供正性的、充實的精神指引的前提下,幫助尋求外界支持以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評價指標
情緒管理實施前后采用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護理人員工作投入量表( UWES)對研究指標進行跟蹤評價,資料的規范化獲取由專人完成,剔除不合格評價。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0進行數據錄入,以SPSS16.0統計學軟件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二、結果
1.本組研究對象入組時,心理健康狀況評分為(28.21±9.74)分,其中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者41名,占19.53%,經過6個月的深層次情緒管理,本組護生心理健康評分較入組初期穩步提升(P<0.05),心理亞健康狀態者所占比例也大大降低(19/210,9.05%),具體評分情況。
2.本組研究對象入組時,UWES總評分為(51.34±16.57)分,三個維度均分由高至低依次為“奉獻”“專注”和“活力”,提示總體工作投入情況不樂觀,為中等偏低水平。經過6個月的深層次情緒管理,UWES總評分及三個維度得分均較入組時有所提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評分情況。
三、討論
情緒能夠反映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的關系,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狀態與職業技能、工作投入狀態之間存在著明顯關系,積極情緒狀態可伴隨生理功能的提高而增強對工作的專注,消極情緒狀態則會削弱職業認知和效率,對職業行為產生破壞和干擾。從本組研究來看,入組初期,入選的210名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分為(28.21±9.74)分,其中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者41名,占19.53%,提示剛剛進入實習期的護生心理壓力普遍較大,情緒障礙檢出增多,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者較為普遍。這種現象與護生剛剛進入職業環境,專業發展、競爭日漸緊迫,勞動強度、風險責任顯現,崗位壓力徒增,再加之個體生理、家庭乃至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多數護生心理易出現變化,情緒易波動,更有甚者甚至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的沖突客觀反映在工作中,研究顯示,與護生不良情緒伴隨的往往是學習上的不思進取和工作上的消極等待。本組調查亦證實,入組初期,210名護生UWES總評分為(51.34±16.57)分,為中等偏低水平,有相當數量的護生表現為工作熱情不高,職業倦怠感明顯,職業幸福感則處于低水平。以上調查結果與國內有關報道相近。
研究顯示,情緒管理可以協調、組織心理過程,緩解壓力,建立情緒的良性循環,為應激干擾下的個體提供保護。基于此,情緒管理引入護理管理領域成為必然。本院護理教學管理機構為了適應護理職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不斷探索新時期護理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高度關注實習護生的心理情緒問題,從心理行為干預入手,力爭幫助護生群體實現主觀情緒的支配協調。在具體實踐中,通過對實習護生的心理行為特征加以研究,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教師主導的情緒管理支持。本文研究中,教師們運用心理學知識,切實可行地關懷、幫助護生解決實際問題,科學地對護生個體情緒變化加以維護及引導,使護生能夠在紛繁復雜的實習環境中作出最佳的情緒處理,從而從情感、意志、思想品質等方面都得到培養和錘煉。從表2的結果中可以看出,通過階段性情緒管理,本組護生心理健康狀況評分及UWES評分均較入組時有所提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表明,在臨床實習期,以教師為主導,給予護生“系統、準確、精細化”的情緒管理,可以激發護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護理工作,并顯著影響實習護生的工作投入狀態,有助于提升學業水平和專業能力。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新型教育模式的重要內容,可以認為,情緒管理已成為護理教育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對實習護生的情緒管理不但對促進護生工作投入大有益處,而且影響廣大護生職業生涯的塑造,對實習帶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醫院管理者及護理教育者應從各個方面提升帶教老師的情緒管理水平,以便踐行醫學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劉聰聰,孔冬,金海君等.三級甲等醫院護士組織公平感和組織認同對工作投入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4,(9).
[2]王文文,李春芳.實習護生的專業承諾在心理健康與擇業效能感間的中介效應[J].護理管理雜志,2012,(8).
[3]葉婷婷,李悅,劉旻.應用情緒管理提高護生主觀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實踐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2,(1).
[4]張軼文,甘怡群.中文版Utrecht 工作投入量表(UWES)的信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3).
[5]劉慧玲,安玉秀.基于心本管理視角的護生心理健康教育[J].全科護理,2014,(16).
[6]臧爽,李丹.高職護生情緒彈性在核心自我評價和人際智能之間的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分析[J].護理研究,2015,(5).
[7]鄭旭娟,劉華平.北京市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護生工作滿意度現狀調查及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0,(3).
[8]翟春曉,謝暉.本科實習護生情緒智力、共情能力與護患溝通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