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琪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
媒介融合環境下網絡春晚的發展
宋安琪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摘 要春節晚會從誕生以來就成為重要的電視藝術形式,并融合技術創新和大眾審美的提高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新媒體技術支撐的網絡春晚是傳統春晚的形式創新,在晚會風格樣式、編排模式、傳播渠道等方面都打破了常規,與傳統電視春晚呈現競爭、合作、融合的發展態勢。
關鍵詞媒介融合;網絡春晚;發展態勢
春節聯歡晚會這個詞匯要追溯到1983年,是中央電視臺在除夕夜推出的一檔傳統節日主題晚會,集合了當時的眾多人民藝術家,在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相對匱乏的年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喜愛,之后在每年的除夕夜都會進行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晚會節目編排逐漸模式化,形成電視節目品牌的同時也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早期春晚囿于技術和資金限制,采用直播方式,節目播報和表演淳樸自然,之后采用錄播方式,電視后期技術得到嫻熟運用。進入21世紀后,衛星直播系統趨于成熟,春晚直播形成定勢,并且地方衛視舉辦的春晚遍地開花,與央視春晚爭相斗艷。與此同時,網絡媒體舉辦的春節晚會開始逐漸成型,隨著網民數量的迅猛增長,打造優質的網絡春晚的需求日益強烈。
春晚從誕生以來就緊貼科技的發展,從閉路線路的直播到衛星直播,從現場電話短信互動到新媒體互動,一直都在技術的支撐下創新播出形式。互聯網的繁榮推動了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知名的網絡新媒體公司或聯合、或獨立推出了實驗性的春晚,非主流的網絡春晚迎合了數億網民的心聲,與主流媒體的電視春晚形成激烈競爭。在網絡春晚日漸風行的時候,央視也借著互聯網的春風推出了央視網絡春晚,與新媒體公司聯合推出晚會進行網絡和電視的同步直播。網絡春晚迎合了當下全媒體環境下受眾多元的審美需求和“碎片化”的視聽習慣,在節目編排和創作上較傳統電視春晚更有差異性和層次性,并且利用互聯網便捷的互動功能滿足了觀眾的參與感。
媒介融合環境下,網絡新媒體與傳統電視媒體的界限逐漸模糊,新媒體從早期的購買電視節目播放版權發展到現在的與傳統媒體合作推出節目,傳統電視媒體也屈身下探互聯網,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電視節目的互動性,為觀眾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三網融合、三屏合一、網臺聯動等發展進一步深化,電視臺制播分離改革放活電視節目產品的市場化經營,網絡春晚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是電視春晚的媒介延伸。網絡春晚伴隨互聯網的繁榮經歷了十余年的茁壯成長,其發展階段可分為萌芽階段、起步階段以及長期的發展階段。
2.1 萌芽階段
網絡文藝晚會伴隨網民數量的攀升而產生,由于早期互聯網用戶量少,網絡綜藝晚會的知名度低、受眾參與度低,關于網絡春晚的雛形出現眾說紛紜,規格較高的第一次網絡春晚是網易網站(http://www.163.com/)制作的“2002年虛擬春節聯歡晚會”,當時所謂的“虛擬”也就是現在耳熟能詳的“網絡”,“虛擬春晚”也就是“網絡春晚”的雛形。從這場“虛擬春晚”來看,電視晚會所具備的視聽元素運用還不夠專業,節目編排也較隨意,屬于網民各抒己見集合而成的文藝聚會,在2002年網絡不太發達的環境下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
2.2 起步階段
如果說網易的“虛擬春晚”是萌芽的話,新浪網在2006年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春節聯歡晚會”率先提出了“網絡春節聯歡晚會”這個名稱,從這之后網絡春晚成為全球華人在除夕夜翹首以盼的一個嶄新形式的春晚,在海內外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之后多家互聯網媒體紛紛躍躍欲試,開始聯合或獨立創辦“山寨春晚”、網絡春晚,對央視春晚公然發起挑戰,這一趨勢堅定了中央電視臺創辦網絡春晚的決心。在2010年央視在創辦電視春晚的同時舉辦了網絡春晚,并在中央三套和互聯網進行臺網聯動直播,采用三屏合一的方式創新了春晚播出終端類型。除此之外,在同階段出現了以新媒體公司為主體,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種類繁多的網絡春晚,這些春晚以網民投票的方式進行節目組制作人員選取、節目編排、主題立意等,知名藝人、網絡紅人以及草根藝人同臺演出,具有強烈的受眾主觀意識和全民狂歡的文化氛圍。
2.3 長期發展階段
央視在2010年第一次推出網絡春晚的同時,北京衛視與新浪網也聯合創辦了網絡春晚,秉承“我的春晚我做主”制作理念,搶占了央視春晚和地方衛視春晚的收視空間。2011年更多的地方衛視參與到網絡春晚的制作中,包括北京衛視、山東衛視、青海衛視等,央視更是獨立承辦了首屆網絡春晚,自此網絡春晚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新媒體的融合進一步加深,網絡春晚不再拘泥于播出平臺,晚會文化、晚會理念、晚會主題也超脫網絡文化范疇,在國家級、省級衛視進行網臺聯播。以2016年央視猴年網絡春晚為例,直播時間安排在農歷小年,在央視網、央視一套、央視三套以及多家視頻網站平臺和地方電視臺同時播出,在互聯網和電視媒體收割收視群體,為除夕夜的電視春晚儲蓄了大量受眾。
網絡春晚給中國人的“年夜飯”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它以創新的精神展示了中華文化與網絡文化的相互融通,以更加平和的姿態娛樂著中國的網絡受眾,使得傳統電視春晚受到沖擊同時也為其向網絡化發展提供了更多參考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瑞.央視網絡春晚體現差異化優勢[J].青年記者,2011 (8).
[2]趙子忠.話說“網絡春晚”場盛宴的背后[J].廣告大觀(綜合版),2011(3).
作者簡介:宋安琪,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4-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