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兵兵,曾 光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南昌 330031
?
解讀新媒體及其負面影響
石兵兵,曾 光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南昌 330031
摘 要新媒體乘著數字科技的光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它便捷的方式和豐富的資源,為人們的交流欲和求知欲帶來了全新的感官驚喜。截止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人,普及率達到50.3%。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6.20億人,占整體網民的90.1%。人們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無一不被新媒體深深影響著,新媒體的負面影響也逐漸凸顯出來。文章從新媒體的誕生和特點入手,分析其對大眾產生的負面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大眾;困境
在唐朝的時候,我國的古人就使用了“媒介”一詞,“媒介”一詞,最早見于《舊唐書·張行成傳》:“觀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這里,“媒介”是指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時期是指媒人,后引申為事物發生的誘因。在西方國家,媒體一詞源于拉丁語“medius”。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義是指使事物之間發生關系的介質或工具。就其本質意義而言,中外對其定義沒有太大區別,都是代替人體行使某種功能,方便他物和人之間出現聯系。通過研究以上這些延伸特點,我們發現媒體都是對人體某個感官進行延伸。從最早的口語媒介、原始壁畫,結繩記事等等,到文字的誕生、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及書籍的產生、近代新聞報業的興盛、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的壯大,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爾德馬克首次使用新媒體(New Media)這個詞。直到如今,信息時代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移動通信技術為依托的數字媒體的崛起,促進了以互聯網、智能手機、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媒體的形態在歷史的發展變革中始終處于一個不斷積累、不斷演化的過程。相比于傳統媒體時代的大眾,新媒體的受眾有著更多的信息來源、交互式信息溝通體驗、打破時空限制的信息獲取方式以及更貼心的信息推送和定制服務。然而,正如每一個事物都具有雙面性一樣,新媒體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
1.1 信息綁架,亞健康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呈井噴式爆發出來,信息創造者竭盡智慧,在搶占受眾注意力的爭奪戰中各顯神通,傳播方式從傳統媒體時代灌輸式的垂直性傳播到現如今的互動性傳播,傳播內容從單一正經到通俗怡情兼具個性創意,披上感性和關愛外衣的新媒體工作者和企業營銷工作者潛移默化地讓受眾自覺咬鉤,不知不覺中受眾被牽引,目不暇接,進而迷失在龐雜、海量的信息世界中。“木頭人”“宅男宅女”“手機控”“微信控”“低頭族”等熔斷了長幼界限,消解了人類能動性的現象就尋常地出現在你我的身邊。更多的人面臨著視力下降、頸椎病、渾身無力等亞健康現象,抑郁癥和孤獨癥等心理疾病似乎也是一種通病。
1.2 盲目崇拜,人權缺失
“計算機就像沒有主意的皇帝,穿上了一件雖然華麗但是卻不實用的衣服”。其實,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主動去看新媒體上這么多的信息,但是他們確實對新媒體有著盲目的崇拜,并對自己主動選擇的信息產生一種近似愚忠和盲從的崇拜。網絡上出現的意見領袖、權威網站、論壇、公眾號等媒體,以正面形象吸引了大批跟隨者。但是,正像古斯塔夫·勒龐所著的《烏合之眾》所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人們的盲從導致信息的進一步膨脹、阻塞和被污染。
人們似乎將獲取信息作為一種追求和目的,放棄了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情,令人嘆惋。以往,人是自我的主宰,現在信息成為了主宰。在信息海洋的迷失中,沉溺網絡、沉溺游戲……人最終放棄了對自我的控制權,走路上網、坐車上網、睡前睡后上網、上班下班都上網,事事不離網絡,離開了感到各種煩躁和不安,好像世界隔絕一樣,這無異于網絡世界的奴隸。
1.3 消極處世,人際危機
新媒體讓人們輕易的就能從網絡中得到想要的知識和情感需求,與充滿缺陷的現實社會比,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前者,逃避現實,消極地處世。同時,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書信、郵件、紙質的書、報紙、面對面等信息溝通方式成為奢侈,人們開始用短信、微信等方式傳達祝福,這種動動手指就完成的公式化祝福顯然缺了一絲人情味,人們之間的走動少了,感情淡漠了,甚至覺得出個門是浪費時間和體力的事。
另一方面,失去了現實社會中的熟人、法律、道德、地域等種種條件約束的大眾,帶上虛擬的數字面具,在網絡社會中恣意膨脹著自我意識,盡情展現著本我的特性,從中獲得支持、依賴、存在感和群體歸屬等情感需要,甚至是物質的幫助。缺乏約束的特性導致了許多有違倫理道德的行為,值得人們反思。
1.4 心浮氣躁,積極性退化
新媒體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體量龐大,使人們失去了心平氣和的閱讀習慣,取而代之的是蜻蜓點水、快速穿梭式瀏覽。現在的人們尤其是深受網絡影響的年輕人,顯得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不能踏實的去做一件需要耐心和專注度的事情。與網絡一同長大的學生群體也深受網絡的影響,在學習中過渡依賴網絡,復制粘貼、手動打字等行為助長了他們的惰性,不利于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
同時,工作中的人們也在通過網絡建立著看似親密而有趣的聯接,游戲打榜、開心農場偷菜、全民斗地主、微信上瘋傳的“主要看氣質”等群體性曬照片行為,儼然成了時髦和與時俱進的代名詞,這些行為毫無啟迪智慧的作用,也擾亂了人們正常的工作積極性。
1.5 虛假、負面信息擾亂視聽,用戶信息安全遭受威脅
新媒體上流傳著一些不經查實就發布的虛假信息,在權威媒體上,通過傳播勵志曲折的故事、明星感情私生活或者駭人見聞的事件來博眼球、博同情,在掌握話語權和輿論導向以后,其打廣告做宣傳甚至獲得捐助的目的得以達成,嚴重的欺騙廣大了網友的感情,每一個華麗麗的事件背后,可能都是一起被策劃好的驚天騙局,受眾在信息的真實性面前開始迷失。另一方面,一些色情、暴力、隱私等煽動性強的負面信息充斥屏幕,對未成年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造成難以逆轉的不良影響,甚至引發社會犯罪。
近些年來,網絡安全事件數見不鮮,大眾在網上的基本信息泄露,正是抓住了人們好貪小便宜或者防范意識弱等特點,各種以獲獎、家人被綁架和轉賬匯款等形式的短信詐騙、電話詐騙屢屢得手,這些犯罪手段還在根據社會發展進行不斷的升級演變,給對社會安定帶來了不小的威脅。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知識文化水平,促進新媒體的健康發展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廣大網民、政府主管部門、新媒體工作者和企業營銷工作者都需要為此努力。
2.1 對政府的建議
進一步加強信息安全立法,保障網民的隱私權益,嚴厲打擊泄露網民隱私信息的行為,同時以受眾自愿為前提,設置群發短信、郵件的壁壘;組建病毒清掃專項團隊,重點打擊病毒制造者;進一步推進“凈網行動”,嚴防色情暴力網站卷土重來,還廣大網民一個安全、文明、放心的網絡世界。
2.2 對受眾自身的建議
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已經與新媒體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了。在網絡的社會,人們應該培養分辨和選擇信息的能力和隱私安全防護意識。同時,加強自律,變新媒體為我所用,汲取有益的信息,擺脫新媒體的綁架,重新掌控自我,回歸生活,追求更全面的人生發展。
2.3 對媒體工作者的建議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好新媒體的“把關人”,堅持新聞工作的真實性和指導性等基本原則,堅持媒體設立的宗旨,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保持清醒。通過制造噱頭、傳播虛假及不良導向報道來獲得高點擊量的行為是十分短視的行為,長期來看是有損媒體形象的。
2.4 對社會的建議
社會有必要形成相應的社會團體和組織,通過公益廣告、公益活動等形式重塑網絡社會的倫理道德;引導人們加強自律,擺脫信息洪流的牽制,全面發展自我,回歸美好生活;呼吁凈化網絡環境,拒絕騷擾性廣告和虛假信息……
2.5 對營銷工作者的建議
如今,營銷階段已經發展到了以消費者為中心,以感性鋪墊為主,以新媒體為首要陣地的階段,在受眾有限的注意力資源下,堅持積極向上、創新精彩的人生態度導向是應該不懈努力的方向。
新媒體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也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思想以及交際等
方面帶來了不小的困擾。面對這些不良影響,我們的政府、受眾、企業和媒體都應該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為新媒體的發展披荊斬棘,杜絕新媒體對人類生活負面影響的繼續擴展和蔓延,從而使新媒體的優勢得以更大地發揚,為我們的生活創造更多驚喜,體現出它真正有益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0.
[2]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M].陳敘,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李陽.新媒體時代負面信息對社會的影響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3(4).
作者簡介:石兵兵,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傳播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廣告。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4-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