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敏(四川省敘永縣分水中學校)
靈活處理初中數學教材資源的實踐與探究
童敏
(四川省敘永縣分水中學校)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材只是一種育人的手段,只為教師提供一個范例,是一個載體,“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要成為研究者,教師不僅要解讀教材,同時,以教材為中心,適當向外延伸。因此,我們就有必要對新教材進行研究和挖掘,而不是生搬硬套簡單地“教教材”。現就如何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談一談我的做法。
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學校環境及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等情況,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如七年級(上)“3.2—3.3解一元一次方程”這兩節,是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材給出的首先是實際問題,然后列方程,利用等式的性質歸納出解方程的方法、步驟。由于我校地處貧困邊遠山區,學生列方程存在很大的困難,正確列方程會占據很多時間,教材對問題的解答也不很規范,無答語且步驟重復。所以我在教學時將這兩節內容進行調整,先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題步驟,出示幾道一元一次方程題(有梯度),要求學生利用等式性質解,然后歸納出方程的解法和步驟,最后解決教材提出的實際問題,這樣所花時間會減少且解題規范。這樣靈活地調整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也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和掌握,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
我們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根據本校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以便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如學習七年級(上)“1. 4有理數的乘除法”時,可補充“水池中水位升降”或“汽車向東(或向西)行駛”的例子,以幫助學生理解有理數乘法法則。又如學習“勾股定理”給學生補充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故事和趙爽弦圖以及關于勾股定理的證明,二項式展開式介紹“楊輝三角”等。這樣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體會數學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對教材中的例題進行適當的修改
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及認知情況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改,以便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如七年級(上)第144頁的“數學活動”中的“活動1:制作火車車箱的模型”。教材安排這個活動內容對我們貧困山區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有的從來沒有見過火車,這樣的活動學生操作起來比較困難,而且教材在活動后面的問題“你見過其他形狀的火車車箱嗎?類似地制作出它們的模型?”學生會更加犯難。由此,我對這個活動的內容進行修改,改用當地學生常見的又符合當地學生實際的“汽車車箱”,這樣學生操作起來比較順利,容易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材中的習題在解題思路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知識掌握、運用和由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中具有示范性和啟發性。使知識相互聯系,提高學生對解法的理解和提高解題的技巧。如已知:如圖1,點C為線段AB上一點,△ACM、△CBN是等邊三角形。求證:AN=BM

圖1

圖2
證明:∵△ACM和△CBN是等邊三角形
∴MC=AC,CN=CB,∠ACN=∠MCB
∴△ACN≌△MCB
∴AN=BM
變式1:在上題中,連接DE,求證:(1)△DCE是等邊三角形(2)DE//AB
分析:(1)可證△ADC≌△MEC,則DC=EC,因為∠DCE=60°,所以△DCE是等邊三角形。
(2)由(1)易證∠EDC=∠ACM=60°,所以DE//AB
變式2:上題中,連接CF,求證:CF平分∠AFB
分析:過點C作CG⊥AN于G,CH⊥BM于H,由△ACN≌△MCB,可得到CG=CH,
所以CF平分∠AFB
變式3:如圖2,點C為線段AB上一點,△ACM、△CBN是等邊三角形,P是AN的中點,Q是BM的中點,求證:△CPQ是等邊三角形
證明:∵△ACN≌△MCB
∴AN=BM,∠ABM=∠ANC
又∵P、Q分別是AN、BM的中點
∴△BCQ≌△NCP
∴CQ=CP,∠BCQ=∠NCP
∴∠PCQ=∠NCP+∠NCQ=∠BCQ+∠NCQ=∠NCB=60°
∴△CPQ是等邊三角形
數學習題目的在于全面系統地鞏固基礎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題能力。
變式2:如圖3,已知⊙O的半徑為r,C、D是直徑AB同側圓周上的兩點,弧AC的度數為96°,弧BD的度數為36°,動點P在AB上,則CP+PD的最小值為________

圖3
解:如圖3,設D′是D關于直徑AB的對稱點,連接CD′交AB于P,則P點使CP+PD最小。弧CD的度數為180°-96°-36°= 48°,弧CD′的度數為120°,所以∠COD′=120°,從而易求CP+PD′=所以CP+PD的最小值為
本例利用“泵站問題”進行遷移變式,逐步探究了幾種常見的圖形中兩條線段之和最短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解題思想方法的形成、鞏固,達到了透徹理解該基本問題的目的。
靈活使用教材,應該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同樣的教材會因為學生具體情況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經常說要樹立“用教材教”的新觀念,而不是機械地“教教材”,教材的編寫也有意識地給老師留下研究和拓展的空間。作為教師,靈活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大膽探索,積極思考,不斷積累、總結經驗,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實際,更有效地挖掘教材內涵,輕松自如地駕馭教材,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實現新課程目標。
陳金紅,郭作華.初中數學教材靈活處理點見[J].湖南教育:下,2014(7):36.
·編輯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