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曉(烏魯木齊市第十一中學)
淺談初中物理復習中的學案設計
陳昭曉
(烏魯木齊市第十一中學)
復習課是我們一線教師彌補教學中的缺欠,提高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環節。物理的復習課由于公式、規律以及概念繁雜,在備課方面增加了不少難度,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各類學案導學應運而生。
下面就本人的一點經驗,淺談一下初中物理復習課中的學案設計。
物理復習學案的主要內容大致包含以下三部分:1.知識的歸納整理。2.知識的遷移訓練。3.中考的知識鏈接。
知識的歸納整理是復習課的“溫故”環節,知識的歸納整理可以以簡單的生活中的物理情景融入物理主干知識的填空或知識框架的結構讓學生進行復習,知識歸納整理也是復習過程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然而,學生對復習課的學習激情下降,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成為我們老師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烏魯木齊市的中考試題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方向,以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生活中常見物品為背景,將本節課要求學生溫故的知識融入其中,通過知識的整合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
知識的遷移訓練是復習課的“知新”環節,知識的遷移是以學過的舊知識為前提的,學生只有掌握了能解釋物理現象的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規律,才能做到學習遷移。我覺得知識的遷移訓練首先要注意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實現原有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重要途徑是歸納和概括,學生對知識的概括水平是影響遷移的重要因素。學生具有獨立地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能覺察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納新舊知識的共同特點,這就有利于知識和技能的遷移,生疏的問題就變得簡單得多。
例如在浮力的復習學案中引入圖1,Q為銅制零件,其上部為邊長L=0.2m的立方體,下部為邊長l=0.1m的立方體。Q的下表面與容器底部粘合,且水面恰好與Q上表面相平,則零件所受的浮力為()

圖1
A.0NB.20NC.60ND.80N
該習題的設定首先是學生在復習的前提下精心的遷移訓練,學生不能死搬硬套阿基米德原理進行直接計算,要讓學生對浮力的產生和大小有一個全新的認知。
其次,物理遷移訓練中要注意數學知識的遷移訓練,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對學生理解物理定律和公式及物理量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抓好數學知識的遷移訓練,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遷移水平。
知識遷移訓練中,既要有正向思維的訓練,也要有逆向思維的訓練,思維定式對學生練習效果的負面影響比較突出。為了使學生不至于機械地反復練習一種方法或類型的練習題,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量身定做一些能使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的練習題。同時為訓練學生逆向思維,可以對一些已做過的基本練習思維程序做一點相反的安排。如:“浮力”一節的課后習題思維都為已知ρ、v求F浮,只要把題目的已知條件進行調整,補充一些已知ρ、F浮求v的習題進行訓練,即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物體的體積。那么學生在遇到沒有量筒,只有彈簧測力計,要測量物體的密度的問題時,就可以先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變式求出物體的體積,再通過彈簧測力計測算出物體的質量。學生通過這樣的訓練就容易實現知識遷移。
中考的知識鏈接是復習學案的“升華”部分,讓我們的復習更具目的性和時效性,我們可以通過對往年中考題的研究,試探性地出一些類似于預測性質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考查,例如:如圖2所示,當吊在彈簧測力計下的物體浸在水中的體積為物體體積的1/3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5.0N;當物體浸在水中的體積為物體體積的1/2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3.5N。從彈簧測力計上取下物體將其緩慢地放入水中(容器足夠大,水足夠多),則物體靜止時受到的浮力為()

圖2
A.9.0NB.8.5NC.8.0ND.7.5N
該中考題目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在講解清楚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做變式處理,變化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當吊在彈簧測力計下的物體浸在水中的體積為物體體積的1/3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6.0N;當物體浸在水中的體積為物體體積的1/2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5N。從彈簧測力計上取下物體將其緩慢地放入水中,則物體靜止時受到的浮力為多少?雖然在數據上做了簡單的處理,但是題目的本質卻發生變化,因為物體的密度此時比水大了。通過習題的設置和拓展達到復習過程中的“升華”。
在編寫復習學案時應該將難易不一,雜亂無序的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每階層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從而達到提高全體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知識的歸納整理,注重鞏固學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來達到復習結果的初等要求。通過知識的遷移訓練,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通過中考的知識鏈接部分,讓學生對課標和考試大綱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知道考什么、怎么考,達到復習結果的高級要求。
最后還要注意學案中忌超綱超本的題目出現,誤導學生的復習方向,要加強解題指導與練習,忌把學生拖入“題?!被蛏嵊蔡椎闹貜途毩暤恼`區。
姚曉峰.我形我秀:初中物理復習課中思維導圖應用例談[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2,30(1):28-30
·編輯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