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迪
?
中藥灌腸方治療肝硬化失代償期肝性腦病臨床效果觀察20例
朱曉迪
陜西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2013級(咸陽 712046)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灌腸方治療肝硬化合并肝性腦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0例,兩組在西醫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治療組加用中藥灌腸方。結果治療組在總有效率、恢復肝功能、降低血氨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中藥灌腸治療對于肝硬化失代償期肝性腦病的治療恢復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中藥灌腸;肝性腦病;療效觀察
肝性腦病是肝硬化失代償期嚴重肝功能障礙出現的并發癥之一,程度輕重不一,預后差且臨床死亡率較高,是臨床的急危重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2013年 2 月—2015年 2 月,筆者采用中藥灌腸方聯合西醫常規治療肝硬化失代償期肝性腦病患者20例,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肝病科住院的肝硬化失代償期肝性腦病患者4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20例,男9例,女11例;觀察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齡(65±12)歲,全部病例均為肝硬化失代償期肝性腦病昏迷期,均符合肝性腦病的診斷標準[1],且性別、年齡、病程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排除下列情況:(1)有神經、精神癥狀的其他腦病者;(2)近期服用精神類藥物;(3)患酒精性肝硬化且仍繼續酗酒者[2];(4)肝硬化失代償期合并消化道出血者;(4) 依從性差,不能按規定用藥者;(5)有灌腸禁忌證者。
1.3治療方法兩組均予以限制蛋白飲食及對癥綜合治療,治療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灌腸方,藥物組成:石菖蒲20 g,郁金20 g,厚樸15 g,生大黃15 g,生地黃15 g,玄參15 g(由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制劑科煎制成200 ml/袋),灌腸前應將藥液加溫至常溫,患者取側臥位,將藥液緩慢注入,使藥液在腸道內的保留時間為1h以上,每日2次,兩組均以7d為一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4療效觀察(1) 觀測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及精神情況的變化。(2) 觀察和記錄患者治療前和2個療程后血漿氨、血尿素氮及血清膽紅素、血清酶學等各項生化指標的變化。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1. 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進行比較分析。
1.6療效標準根據肝性腦病的診斷及分級標準[3],評價患者的生活節律、情感/性格、認知、意識狀態、語言行為以及精神運動的情況,評價肝性腦病的治療轉歸,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死亡。
2.1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2.2兩組治療前后ALT、TBIL、NH3、TFN-α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ALT、TBIL、NH3、TFN-α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5
各種原因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及肝硬化是肝性腦病的主要原因,占 90% 以上[4],而肝硬化失代償期并發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目前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其與嚴重肝功能障礙和(或)門體分流有關,使內源性或外源性毒性代謝產物,未經肝臟代謝清除,在體內積蓄,致全身代謝紊亂,從而出現以行為異常和意識障礙等為主要特征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綜合征[5],肝性腦病的治療目前無特異性方法,臨床仍以綜合、對癥治療為主。
中醫學認為,肝性腦病病位在肝、腦,與腎、脾、胃等臟腑密切相關,是由于濕熱疫邪、穢濁侵犯中焦,脾胃虛弱,膠著不化,邪毒上襲,蒙蔽清竅所致,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且病情危重。中藥灌腸的應用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傷寒論》中就有記載: “用豬膽汁和醋少許,灌谷道排宿食惡物……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為導。”由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制劑科制備的中藥灌腸方是針對邪氣上攻、濕熱蘊毒而制,具有清除腸內積食、積血,抑制腸內細菌,減少氨形成,降低血氨,促進肝功能恢復之功效。通過我們的研究,證實常規西醫治療配合本中藥灌腸方對肝性腦病的恢復、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較好的療效。充分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的優勢,可以進一步研究,以拓展加強在臨床的應用。
參考文獻
[1]Hoyumpa AM,Desmond PV,Avant GR,et al.Hepatic encephaopa-thy[J].Gastroenterology,1979,76(1):184-195.
[2]劉茵,毛德文,王振常,等.大黃煎劑與乳果糖灌腸治療肝硬化并發肝性腦病療效比較[J].中醫藥導報,2006,12(12):23-25.
[3]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14.
[4]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國肝性腦病診治共識意見[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4,6(2):81-93.
[5]王佳駹,李紹白.肝臟病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58.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5.020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5-0648-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解新科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