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昌 呂樹芹 劉團霞
?
仙方活命黃芪飲治療背部癰體會
高永昌呂樹芹劉團霞
河南省汝陽縣中醫院外科(汝陽 471200)
摘要:目的觀察仙方活命黃芪飲治療背部癰。方法將31例背部癰患者隨即分成兩組,治療組給以仙方活命黃芪飲口服,對照組選用口服諾氟沙星膠囊,兩組選用同樣的抗生素靜滴,后期合并手術治療,7天一療程。結果觀察4個療程,治療組治愈率為87.5%,平均治愈時間19天;對照組治愈率為40%,平均治愈時間為23天。兩組在治愈率及平均治愈時間有顯著差別(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結論仙方活命黃芪飲治療背部癰療效確切,療程短,有事半功倍之效,值得推廣。
關鍵詞:背部癰;仙方活命黃芪飲;清熱消腫益氣托毒
背部癰又名有頭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多個相鄰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1],是基層外科常見病之一。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易發生內陷,為歷代醫家棘手難治病之一。我們自2006年5月—2014年10月,用仙方活命黃芪飲治療1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31例均來自我院住院病人,隨即分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齡在35~70歲,平均年齡46歲,病程最長10天,最短3天,部位:上背部9例,中背部2例,下背部5例,有糖尿病史的3例。對照組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齡在33~65歲,平均年齡44.5歲,病程最長9天,最短2天,部位:上背部10例,中背部1例,下背部4例,有糖尿病史的2例。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變部位及有無糖尿病史,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外科學》[2]《外科學》[3]有頭疽的診斷標準制訂。臨床表現:多發于成年人(中老年多見)皮膚堅韌、背部肌肉豐厚之處,初起局部紅腫結塊,有粟粒樣膿頭,焮紅灼熱疼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相繼增多,膿成腫塊增大,瘡面漸漸腐爛,潰后狀如蓮蓬、蜂窩,范圍超過9~12cm,收口期,腐肉漸盡,新肉生長,肉色紅潤,漸漸收口愈合;初期有惡寒發熱、頭痛、口渴、食欲不振、苔膩、脈數,化膿時伴高熱、口渴、便秘、溲赤。血常規檢查提示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1.3治療方法兩組病例均采用青霉素G鈉針500萬u靜滴,每日2次,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靜滴,每日1次,合并有糖尿病配合胰島素治療;早期給中藥金黃散蛋清調敷,超越病灶2~3cm;已出現多個膿點,表面紫褐色或已潰破流膿時,在靜脈麻醉下或1%利多卡因局麻下行“++”型切開引流,切口線超出病變邊緣皮膚,清除已化膿和尚未成膿但已失活的組織,然后填塞生理鹽水紗布條包扎,以后換藥用油紗條填塞,每1~2天換藥一次。治療組: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病情選用仙方活命黃芪飲隨癥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方藥組成:金銀花30 g,蒲公英30 g,黃連12 g,黃芪30 g,防風9 g,白芷9 g,當歸尾9 g,穿山甲9 g,皂角刺5 g,貝母9 g,天花粉9 g,赤芍9 g,乳香9 g,沒藥9 g,甘草10 g,陳皮9 g。便秘者加大黃、枳實,小便短赤者加澤瀉、車前子,胸悶嘔惡者加藿香、制半夏、厚樸,年老體弱者加大黃芪用量。對照組:口服諾氟沙星膠囊,每次0.2 g,每日3次。
1.4療效標準根據《中醫外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有頭疽》制訂[4]。治愈:瘡面愈合,無紅腫熱痛,局部皮膚有色素沉著;有效:瘡面變淺,肉芽新鮮,無分泌物,無紅腫熱痛;未愈:瘡面較深,肉芽組織新鮮,有明顯分泌物,局部壓痛,無明顯紅腫。
1.5觀察方法全部患者治療7天一療程,觀察4個療程。
1.6統計學方法兩組治愈率及有效率采用χ2檢驗,治愈時間采用t檢驗。
2.1兩組成膿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成膿時間比較 (例,%)
注:兩組成膿時間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兩組治愈率、有效率及平均治愈時間比較兩組痊愈例數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痊愈平均時間:治療組19天,對照組23天,治療組時間雖有所縮短,但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愈率、有效率及平均治愈時間比較 (例,%)
注:組間比較1),P<0.05,2)P>0.05
癰指多個相鄰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也由多個癤融合而成。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感染與皮膚不潔、擦傷、機體抵抗力不足相關,中醫稱“疽”。本病后期皮膚可因組織壞死呈紫褐色,但肉芽增生比較少見,很難自行愈合,延誤治療病變繼續擴大加重,出現嚴重的全身反應[3]。皮膚和軟組織的壞死性感染常好發于免疫功能缺陷或抑制的病人[5]。本病有外感風溫、濕熱,內有臟腑蘊毒,凝聚肌膚,以致內外毒凝聚肌膚,營衛不和,氣血凝滯,經絡阻隔而成。素體虛弱時容易生有頭疽,……若氣血虛弱之體,每因毒滯難化,不能透毒外出,使病情加劇,甚至疽毒內陷。……在一般情況下,發于項背部的病程較重,不易透膿,內陷變證多見。治療上,實證以和營解毒,清熱利濕為主,虛證以扶正托里為大法[2]。“仙方活命飲”出自《校注婦人良方》,為治療癰瘍腫毒初起的常用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之功效[6]。方中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消散癰腫[7],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芪補氣扶正,托毒外出,防風、白芷疏散外邪,使熱毒從外透解,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追癰瘡腫毒[8],貝母、天花粉清熱散結,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經絡、透膿潰堅,陳皮理氣,甘草化毒和中[6];《五十二病方》:“肉疽倍黃芪”,近年論述重癥有頭疽的治療,無論是陰陽、寒熱、虛實,均以托治,……全程服用扶正托毒中藥,重用生黃芪,用生黃芪促使毒邪移深就淺,早日成膿潰破,使毒隨膿泄,防毒走竄入里[2];……扶正可調整陰陽臟腑平衡,恢復元氣,提高機體內在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增強白細胞吞噬功能,有利于增強機體中和細菌外毒素能力,并抑制病原體的繁殖和粘附等,達到抗感染目的。黃芪具有增加免疫能力,抗病毒可清除自由基[6],諸藥合用以達到和營消腫,清熱利濕,益氣托毒之功,可使背部癰初期毒消而愈,中期可透膿縮短病程,后期托毒透膿而生肌;結合潰膿期及時、早期切開排膿,清除壞死組織,從而及早達到脫腐生肌之效。故仙方活命黃芪飲對背部癰治療效果確切,可以縮短病程,有事半功倍之效,又可以預防抗生素長期應用產生過敏或耐藥性,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2.
[2]陳紅風.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50-157.
[3]吳再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0-151.
[4]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外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80.
[5]高根五,夏志平.最新普通外科臨床診斷治療新技術與圖譜詳解[M].北京:人民軍醫科技出版社,2010:203.
[6]許濟群.方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8.
[7]陳玉琴.五味消毒飲和生脈飲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討論,2013,5(8):102.
[8]徐文彬.自制中藥藥膏治療淺表化膿性感染、感染創面的體會[J].健康大視野,2013,21(18):98.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5.030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5-0671-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李新強201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