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育麗
?
中藥聯(lián)合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
蔡育麗
福建省廈門市中醫(yī)院兒科(廈門 361001)
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內(nèi)外兼用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方法方便抽取了2014年1月—2014年6月80例在我科住院的符合藍光照射治療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按給予不同的處置方法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對照組患兒采用寧波戴維單面藍光箱光照治療每日連續(xù)12小時,觀察組除了采用寧波戴維單面藍光箱光照治療每日連續(xù)12小時外,還聯(lián)合用中藥顆粒(茵陳、防風、梔子、大黃)溶于38℃~40℃溫水中,在光療前泡洗全身皮膚10分鐘,一天1次,同時口服茵梔黃顆粒一次1 g,每日3次,連續(xù)使用3天。觀察其全身皮膚黃染消退情況及分析經(jīng)皮測膽紅素值的下降情況。結果觀察組經(jīng)皮測膽紅素值的下降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它能更快促進患者皮膚黃染消退,效果明顯,安全且無不良反應。結論中藥內(nèi)外兼用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有良好的臨床效果,應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光療;中藥外洗;茵梔黃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xiàn)于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疾病。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足月兒不超過204μmol/L(12mg/dl),早產(chǎn)兒不超過255μmol/L(15mg/dl)。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不需治療,可以自愈。病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足月兒大于204μmol/L(12mg/dl);早產(chǎn)兒大于255μmol/L(15mg/dl),要求及早、有效、徹底治療。西醫(yī)認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與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膽汁排泄障礙有關,主要治療方法為藍光照射治療。中醫(yī)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為“胎黃”“胎疸”,本病的發(fā)生責之于濕邪,或由于孕母感受濕邪,郁而化熱,濕熱熏蒸,傳于胎兒;或濕熱蘊郁,瘀阻內(nèi)積,郁結于里;或胎兒生后外邪內(nèi)侵,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氣機不暢,熏蒸肝膽,肝失條達,致膽汁外泄,發(fā)于肌膚。根據(jù)以上病因病機,我科新生兒病房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即中藥內(nèi)外兼用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方便抽取了2014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符合藍光照射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80例,80例患兒均為出生后3~4天的足月兒,女嬰36 例,男嬰44例。經(jīng)實驗室檢查提示血清膽紅素升高至204μmol/L以上,有光療指征。按不同處置方法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40例,觀察組的血清總膽紅素平均值為258.38μmol/L(15.11 mg/dl),對照組的血清總膽紅素平均值為256.67μmol/L(15.01 mg/dl)。回顧性觀察與分析其臨床資料提示兩組新生兒在分娩方式、性別、體重、病情及產(chǎn)后護理環(huán)境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排除膽道閉鎖者、過敏性體質者、有先天性心臟疾病、嚴重心肺功能障礙、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炎或其它嚴重感染的患兒。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方法在常規(guī)補液、口服益生菌及營養(yǎng)支持基礎上,對照組患兒常規(guī)每日清晨8:00~9:00沐浴、喂奶后,采用寧波戴維單面藍光箱光照治療每日連續(xù)照射12小時。觀察組患兒同樣于每日同一時間用溶入中藥顆粒劑包括茵陳15 g,防風6 g,梔子10 g,大黃3 g的38℃~40℃溫水3000ml予浸洗,讓患兒身體浸沒在溶液中10分鐘,右手拿消毒毛巾反復輕輕擦洗未浸泡到的頭面部、耳后、頸部,泡浴喂奶后采用寧波戴維單面藍光箱光照治療每日連續(xù)12小時,同時口服茵梔黃顆粒一次1 g,每日3次。兩組處置均為1次/天,觀察組3天一個療程[2]。
1.3.2護理要點①治療過程中給予相同的護理干預。光療期間,將患兒皮膚全面暴露置寧波戴維單面藍光箱內(nèi),使用紙尿褲避免生殖器損傷,并及時更換,佩帶黑色眼罩并用膠布固定好,以防止視網(wǎng)膜損傷[3]。根據(jù)患兒的胎齡及體重選擇合適的箱溫,相對濕度為55%~65%,測量體溫每2時一次。除遵醫(yī)囑予靜脈滴注補液外,定時予喂飲溫開水。②觀察患兒鞏膜、皮膚黃染消退情況,每日清晨07:00予患兒測定經(jīng)皮測膽紅素值(使用JH-20-I13經(jīng)皮測膽紅素儀)。③當患兒經(jīng)皮測膽紅素值降至171μmol/L(10mg/dl)左右遵醫(yī)囑予停止藍光照射治療,并予抽靜脈血檢查血清總膽紅素值作為出院參考標準。
1.3.3觀察內(nèi)容及療效判斷每天觀察患兒皮膚黃染消退情況,以經(jīng)皮測膽紅素值為平日參考標準,與入院時的膽紅素值進行比對,測算經(jīng)皮測膽紅素值的下降。記錄每個患兒經(jīng)三天治療后皮膚黃染消退情況及療效。療效判斷標準:觀察比較兩組的鞏膜、皮膚黃染消退情況及每日經(jīng)皮測膽紅素值平均下降情況。
觀察組鞏膜、皮膚黃染消退情況較明顯,且經(jīng)皮測膽紅素值下降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膽紅素下降情況比較
中醫(yī)認為新生兒黃疸發(fā)病原因多為胎稟濕蘊,由于孕母素蘊溫熱,透于胎兒;或因胎產(chǎn)之時,出生之后,嬰兒感受濕熱邪毒;或胎兒先天稟賦不足,脾陽虛弱,脈絡阻滯,濕濁內(nèi)生,從而導致脾胃濕熱,肝火疏泄,膽汁外溢。病在肝、膽、脾、胃四臟腑[4]。我們采用了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茵梔黃顆粒口服及中藥顆粒(茵陳、防風、梔子、大黃)外洗配合光療來治療本病。茵梔黃顆粒的主要成分是茵陳、梔子、黃芩、金銀花。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桅子瀉火除煩,通利三焦,與黃芩合用清熱散結,蕩滌熱毒;金銀花質輕疏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風熱,更長于清解在里之熱毒;茵陳清利濕熱,清熱解毒,利尿退黃,為治黃疸之要藥,與黃芩、梔子、金銀花合用,既可通過清熱解毒以祛邪,又可清利肝膽濕邪以退黃[5]。外洗中藥顆粒(茵陳、防風、梔子、大黃)中的防風有發(fā)表散風、勝濕作用,大黃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作用。中藥內(nèi)外兼用,加強了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
從我科臨床應用效果觀察,中藥內(nèi)外兼用聯(lián)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單純使用藍光照射治療,未見藥物不良反應;且操作簡單、經(jīng)濟、安全,是一個較好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芳,和杏花.中藥泡浴配合中藥湯劑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J].光明中醫(yī), 2012,27(2):288-288.
[2]張來英.中藥熏洗聯(lián)合捏脊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yī), 2014,29(2): 341-343.
[3]何少珍.中藥外洗及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優(yōu)質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5):294-295.
[4]談遠.新生兒黃疸中成藥治療460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衛(wèi)生,2011,18(8):81-81.
[5]姚菊紅.茵陳蒿湯外洗配合酶誘導劑治療新生兒黃疸22例[J].光明中醫(yī),2011,26(10):2080-2080.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5.048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5-0704-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曾谷蘭201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