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婷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
包文婷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目的 探討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方法 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和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對湖南省某高校256名大學新生進行調查。結果 男生在人際適應和自我適應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或P〈0.01),城市學生在滿意度方面的得分高于農村學生(P〈0.05),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社會支持、學校適應方面所有維度的得分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大學新生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與學校適應總分及各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P〈0.01)。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客觀支持可以顯著地預測大學新生的學校適應水平,其中主觀支持的預測力最強。結論 大學新生社會支持水平高,學校適應水平高。
大學新生;社會支持;學校適應
人的一生需要不斷地適應自我和客觀環境,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就是不斷地適應自我和客觀環境的過程。個體在重要轉折期的適應狀況直接關系著其今后的人生發展。進入大學,是個體在青年期所面臨的一次重要轉折,個體經歷與環境關系等多方面都會發生改變,個體對這一轉折的適應,不僅對他們當前的學習和生活產生直接影響,而且對于其今后的人生發展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學校適應是指學生和學校環境、學校活動互動的狀態,其不單指學生的學校表現,還應包括學生對學校的情感、態度及其參與學校活動的程度[1]。具體包括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七個方面[2]。影響大學生學校適應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格、應對方式、社會支持、應激事件等,在已有的文獻研究中,社會支持被認為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3-5]。本文將大學新生作為研究對象,以社會支持在學校適應中的作用為視角,探討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為高校教育者更好地解決大學新生的學校適應問題提供依據。
1.1研究對象
采取整班抽樣的方法,選取湖南省某高校10個班的大學新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268份,經過篩選和統計整理,獲得有效問卷25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5.52%。其中男生62名,女生194名。
1.2研究工具
1.2.1社會支持評定量表[6]該量表由肖水源1986年編制,共10個項目,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鑒于研究對象均為大學生,參考已有文獻資料[5],本研究對測試項目進行了修改。本測試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和分半信度分別為0.716和0.734。
1.2.2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7]該量表由方曉義等2004年編制,共60個項目,包括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7個維度。量表采用五點評分,從不同意到同意分別計為1~5分。反向計分題重新編碼,得分越高,說明適應狀況越好。鑒于已有研究表明大學新生的學校適應不包括擇業維度[4,8-9],本研究只采用除擇業維度外的其他6個維度共51個項目進行測試。本測試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和分半信度分別為0.927和0.909。
1.3數據處理
使用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
2.1大學新生社會支持、學校適應的各維度得分比較(見表1)
從表1可知,男生在人際適應和自我適應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或P〈0.01),其他方面的得分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城市學生在滿意度方面的得分高于農村學生(P〈0.05),其他方面的得分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社會支持、學校適應方面所有維度的得分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相關性(見表2)
表1 不同性別、生源地、是否為獨生子女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各維度得分的比較(x±s,分)
表2 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相關性
從表2可知,大學新生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與學校適應總分及各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P〈0.01)。
2.3大學新生社會支持對學校適應的預測
為了進一步分析社會支持對大學新生學校適應的預測作用,本研究以學校適應總分為因變量,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多元回歸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3個回歸分析模型中,F值分別為52.303(P〈0.01)、37.167 (P〈0.01)、28.321(P〈0.01),均達到顯著水平,容忍度值介于0.596至0.874間,VIF值介于1.110至1.244間,按照容忍度T>0.1,VIF〈10的標準,表示進入回歸方程式的自變量間沒有線性重合的問題,可以探討它們對因變量的預測作用。3個預測變量均進入了回歸方程,依次為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客觀支持。3個預測變量與學校適應的多元相關系數為0.502、決定系數為0.252,3個預測變量可有效解釋學校適應25.2%的變異量,其中主觀支持對學校適應的預測力最強,其解釋變異量為17.1%。回歸模型中,Beta為正數,P〈0.01,表示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客觀支持對學校適應均具有極其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見表3。
表3 大學新生社會支持對學校適應的回歸分析
3.1大學新生社會支持、學校適應的各維度得分比較分析
大學新生學校適應不同維度在性別、生源地方面存在差異(P〈0.05或P〈0.01),在是否為獨生子女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性別方面,男生的人際適應和自我適應水平顯著高于女生,可能由于社會文化影響,男生在面對新環境時,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適應能力要高于女生;在生源地方面,城市學生的學校滿意度顯著高于農村學生,可能由于城市文化氛圍與大學文化氛圍相差不大,城市學生能更快地適應學校生活,對學校的滿意度要高于農村學生。
3.2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
大學新生社會支持總分及各維度與學校適應總分及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說明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學校適應水平越高,社會支持作為個體的一種重要的環境資源,對個體的適應具有重要的作用。陶沙、陳君、胡新顏等[3-4,10]的研究也表明,擁有良好社會支持系統的大學新生其學校適應狀況更好。
回歸分析顯示,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客觀支持對學校適應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其中主觀支持的預測力最強,說明主觀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觀支持對個體來說更具意義,這與譚千保、趙建平等[11-12]的研究結果存在共同點。這提示我們,要提高大學新生學校適應水平,關鍵在于提高大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社會支持的水平,在面對生活轉折時,學會利用社會支持系統,當然,也不能忽視客觀支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社會支持的3個維度都進入了回歸方程,但其解釋力還是有限的,僅為25.2%,這說明學校適應是一個復雜的概念,除社會支持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它的變化,我們在促使大學新生建立良好社會支持系統的同時,也要關注其他影響因素的作用。
[1]Birch S H,Ladd G W.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 searly school adjustment[J].J 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7,35(1):61-79.
[2]方曉義,徐潔,孫莉,等.家庭功能:理論、影響因素及其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4):544-553.
[3]陶沙.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入學適應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25 (5):908-909.
[4]陳君.大學新生的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問題探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4):69-72.
[5]董增云.大學生人格特征、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5):642-644.
[6]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4(2):98-100.
[7]方曉義,沃建中,藺秀云.《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95-101.
[8]曹亦薇,毛成美.縱向Rasch模型在大學新生適應性追蹤研究中的應用[J].心理學報,2008(4):427-436.
[9]趙燕鷹,張東生,白波,等.大學新生學校適應與家庭環境關系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2):147-148.
[10]胡新顏.大學新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調查與分析——以湖北中醫藥大學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45-47.
[11]譚千保.城市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68-70.
[12]趙建平,葛操.初中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2):132-135.■
G526.5
B
1671-1246(2016)16-0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