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異斐
內容摘要:伍麥葉王朝的政權鞏固之后,阿拉伯民族對外發動了大規模軍事遠征并取得勝利。此時,阿拉伯民族面臨著外族文化和本族文化碰撞和融合的難題。作為征服者,在給當地帶來先進文明的同時,阿拉伯人并未激化同被征服著之間的矛盾。它迅速成為擁有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巨大版圖的帝國。所以,戰后阿拉伯民族對外族文化征服的途徑便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提出,關于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研究顯得極其重要。本文試圖從地理征服、血緣融合、宗教思想影響三個方面探究伊斯蘭初期阿拉伯民族融合和征服外族文化的途徑。
關鍵詞: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外族文化 融合
在公元7世紀到9世紀不到兩百年的時間里,阿拉伯伊斯蘭民族的對外擴張勢如破竹,并在第二任正統哈里發歐麥爾統治時期達到高潮。阿拉伯人民為了傳播伊斯蘭教,擁有著進行圣戰的高潮熱情和無畏勇氣。哈里發歐麥爾素有“信士的長官”這一稱號,他的軍事威望和膽識謀略也使得伊斯蘭遠征軍士氣大增。與此同時的拜占庭和波斯卻由于長期混戰而經濟衰退、社會動蕩、百姓疾苦。這樣的內外優勢使得阿拉伯伊斯蘭大軍所向披靡。于是,在短時期內就滅亡了稱霸西亞千年多的波斯薩珊王國,進而又趕走了在西亞和埃及的拜占庭人,順利挺進了北非地區。到了伍麥葉王朝時期,阿拉伯軍事遠征軍成功征服了花拉子模、信德、安德魯西亞等地區。阿拉伯帝國由此便神話般地成為了擁有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巨大版圖的超級大國。
毫無疑問,伊斯蘭教的征服擴張運動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雖然在思想、信仰、語言、政治、經濟、生活習俗等方面,阿拉伯民族文化同外族文化迎頭相撞,有著多重矛盾和沖突。但是作為征服者,在給當地帶來先進文明的同時,阿拉伯人并未激化同被征服著之間的矛盾。他們通過多種途徑,使得外族文化同本族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阿拉伯伊斯蘭獨特的文化圈,成功地征服了外族文化。
一、地理征服
軍事遠征實則就是一場極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數十萬人伊斯蘭大軍鋪天蓋地如蝗蟲一般,迅速占領了外族人民的廣袤土地。所以,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征服外族文化的地緣途徑可簡單概括為地理上的遷徙。其中,伊拉克的巴士拉和庫法是重要的移民城市,巴士拉的移民主要來自麥地那和半島北方的部落,庫發的移民則主要來自半島南方也門的阿拉伯部落。
移民人群可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軍人及軍屬。為了扎根被征服民族,軍人們在南征北戰之際,將他們大批的家屬從阿拉伯半島分批轉移到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地區,成功地鞏固了伊斯蘭大軍的政權和統治。第二種,自動或者被迫遷移的個人和群體。這些人群并不屬于軍屬,也未曾同部落的有組織有規模的遷移而離開半島。
地理遷徙為阿拉伯人打開了征服外族文化的大門,他們從落后遷移到開化、從貧瘠遷移到富庶,外族文明的一切都讓阿拉伯人感到新鮮無比。在國外建設上,他們大興土木,建房、駐地、修橋、筑路;在政治上,他們廢除舊制、建立新制以此來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與此同時,具有“拿來主義”的阿拉伯民族對不同的文化都能欣賞借鑒,以他者之長補己之短,由此創造出具有多樣性的燦爛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堪稱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一段神奇的歷史。例如,哈里發開始效仿拜占庭的君主專政體質,采納波斯的年俸制度,開始實行封建君主世襲制。又如,后世在很多阿拉伯建筑中也能夠窺見外族藝術文化的影子。如在伍麥葉時期,阿拉伯建筑設計師借鑒羅馬、波斯民族的建筑藝術,設計出具有圓頂、尖塔的清真寺。這場聲勢浩大的“軍事遷徙”給予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融合他族文化的機會,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又加快了它征服他族文化的進程。
二、血緣融合
伊斯蘭初期的軍事遷徙為阿拉伯民族進入他族打開了大門,也給予阿拉伯文化征服外族文化以地理優勢。但是這僅僅只是多種文化交融的開始。阿拉伯人抓住這擴張和融合的佳景,在被征服的地區雜居和通婚,使得在血緣上達到了滲透、交融和征服。這種通婚的盛行離不開阿拉伯半島所實行的奴隸制。
早在蒙昧時期,阿拉伯半島上的各個部落為了掠奪資源而混戰不斷。戰爭后的俘虜、被劫掠的人都悲慘地淪為奴隸。奴隸沒有自由,是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被隨意地被進行買賣交易。所以,雖然學者對那時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發展水平無法定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那時的阿拉伯半島已經出現蓄奴。雖然阿拉伯半島隨后被伊斯蘭教洗禮,逐步地走向文明和開化,蓄奴制亦開始受到質疑和排斥。但是,驍勇善戰的阿拉伯人在對外擴張的進程中,不斷取得勝利。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還是有大量的奴隸成為戰爭的產物。戰爭后的蓄奴可主要分為兩種。第一,戰俘。由于圣戰節節勝利,戰后的外族俘虜數量劇增,大部分都淪為阿拉伯人的奴隸。據記載,阿拉伯一個普通級別的士兵就已經擁有一到幾名不等的奴隸來伺候他了,更不用提那些阿拉伯貴族們了,他們的奴隸多達上千名。第二,平民。自古以來,普通百姓往往是戰爭和權利更迭中的犧牲品。那些沒有參加過戰爭的外族平民,大部分被蓄為奴隸。其他幸運的外族平民們被釋放為自由人,按制繳納人丁稅。但是,不論是淪為奴隸,還是被釋放,這些全憑他們的新主人——穆斯林們決定。第三,被進貢的奴隸。戰爭勝利后,一些喪權辱國的條約自然隨之締結。進貢奴隸是最常見的條件之一。奴隸們毫無自由,他們侍奉主人,或是被買賣交易。這種交易使得奴隸的數量逐漸擴大。第四,女奴。女奴是奴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奴隸是主人的財產,女奴們更不例外。她們可以供主人們享樂,并為其繁育后代。生育的女奴不能再賣出或轉贈,在主人死后才能獲得自由。同時,也有不少外族平民女孩被送往哈里發宮廷。這些女奴能歌善舞,在阿拉伯藝術史上也占有著一席之地。
阿拉伯人,上到王室,下到平民,同女奴通婚是十分普遍的事情。于是波斯、羅馬、敘利亞、埃及、伯伯爾等血統便與阿拉伯血統融合,改變了原來單純的血統。同時,由于歐麥爾在遠征之前規定,俘虜和戰利品必須送回麥地那,由哈里發分配和處理。所以大批俘虜在麥地那周轉,混合了阿拉伯血統。加之麥地那的宗教地位,各族穆斯林每年前往朝覲,這也促進了血緣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奴隸也對當時的阿拉伯人產生了影響。有些奴來自于文明程度較高的民族,在他們和阿拉伯人交往的過程中,大大提高了阿拉伯人的素養。綜上所述,這些與阿拉伯人雜居或者通婚后的外族人,再也不是純粹的外族人,他們一代一代被賦予了阿拉伯人的印記,而且越來越深。所以,血緣融合使得阿拉伯人和外族人真正意義上成為了“一家人”。
三、宗教思想影響
使外族人民皈依伊斯蘭教是阿拉伯人最重要和艱巨的任務之一。在阿拉伯遠征軍中,哈里發是既是軍事統帥,也是宗教領袖。被派往每地的駐軍領袖能夠背誦《古蘭經》、熟讀《圣訓》并且深諳伊斯蘭教義。
每攻克一地,阿拉伯人就向外族民眾們宣講《古蘭經》和伊斯蘭教義,號他們皈依伊斯蘭教。皈依的外族民眾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首先,自愿者。有些民眾認為伊斯蘭教的教義正確、簡單易行,與之前信奉的教義淵源同一,心甘情愿地皈依。第二種,被迫者。他們為了保住性命、避免繳納人丁稅被迫信奉伊斯蘭。第三種,釋奴。許多被釋放的奴隸為謀得一官半職,服務于政府機構,開始學習阿拉伯語。第三種,有鴻鵠之志者。這些人皈依伊斯蘭是為了改變被統治、被保護的社會地位,盼望著與穆斯林平起平坐,甚至掌握國家管理的統治的大權。他們不乏中有所作為的人。第四種,心懷不軌者。有一些外族民眾,不甘壓迫便假意皈依伊斯蘭教,欲借此機會混跡穆斯林中,將他們原來信奉的教義在穆斯林中傳播。比如他們用自己的教義注解《古蘭經》、理解伊斯蘭教義,擾亂穆斯林們的思想,導致穆斯林中派別林立。雖然皈依伊斯蘭教的外族人民情況各異,但是皈依伊斯蘭早已成為大勢所趨。阿拉伯人對那些不愿皈依伊斯蘭教的外族人宣戰,死者為尸,活者為奴。
阿拉伯人對外族人進行宗教思想滲透的同時,在語言使用方面也開始有所規定。哈里發頒布命令,規定國家機關的公文、記錄等一律使用阿拉伯文,代替原用的希臘文。阿拉伯人用阿拉伯語教授外族人誦讀《古蘭經》、《圣訓》和其他教義等。在教授語言的同時,阿拉伯人十分重視整合、研究阿拉伯語,如他們設置原因符號、增加柔弱字母,并且創建容易書寫和辨認的奈斯荷字體等。這一切的舉措都使得阿拉伯語成為民眾所使用的主體語言。阿拉伯語的迅速傳播加速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對外族文化的征服。
四、結語
阿拉伯人大規模的對外擴張過后,軍事因素和經濟因素在征服外族人民的過程中,已經讓位于文化因素。不同民族的人民在文化思想上的互通和影響成為權利因素中的核心因素。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只有成為外族的主流文化,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地理遷徙給予了阿拉伯民族對外宣揚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機會。阿拉伯人民和外族人通婚使得不同民族人民的血緣融合在一起,這無疑加速了阿拉伯文化傳播的進程。在占領外族大片土地后,阿拉伯人恩威并施,使得大批的外族民眾皈依伊斯蘭教、使用阿拉伯語。所以在伊斯蘭初期,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才能如此迅速并神話般的席卷外族文化。這也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能夠流傳至今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璀璨奪目,有著頑強的生命力。2013年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所以了解別國文化歷史和對外交流途徑對宣揚我國這一倡議也是實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