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菲
1美術館公共教育的現狀
中國自21世紀初才開始嘗試著邁入“美術館時代”,全國各地大量美術館如云涌現,并向公共免費開放,這說明了中國經濟已經出現繁榮,有能力兼顧國家民族的文化發展,并以之為持續發展的能量源,而美術館也要逐漸實現功能轉變,從“為物”轉向“為人”,將以往的收藏、研究等功能轉型為服務大眾、普及文化教育,以實現自身的公共教育功能為工作重點。目前,雖然在人員配備和資金投入方面還存在很大欠缺,但我國美術館公共教育的研究和相關工作已經取得一定進展,美術館開設的兒童專題活動、公眾講座等吸引了不少訪客。就當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公眾對美術館的形象沒有清楚的認識,很多人長年不進一次美術館,不懂得如何利用和維護自己的文化權益,這顯示是一種巨頭的資源浪費,更別說發揮公共教育功能。
導致美術館門庭寂靜、訪客寥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文化差異讓中國公眾對美術館的認識不到位。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在人們的意識當中,美術館是源至歐美,從美術館的經營體系、組織架構和運營模式上來看它都被認為是一種舶來品,在短時間內很難讓國人消除陌生感。現代美術館來是盧浮宮的功能轉變而來,經歷了從王室私產轉型為公共空間的過程,這在一定意義上體現看美術館的民主性和公共性特點。歐美國家有一定的公共生活基礎,公共生活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公共空間和公共權益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固有內容,而這些在中國都比較缺乏對應物,不能認識的美術館所提供的文化福利。其次,美術基礎教育不到位。美術教育是美術館發揮公共教育功能的必要條件,美術教育的方向性和觀念性障礙是阻擋人們走進美術館的重要障礙。另外,美術館自身的功能類型定位不明確。美術館完整的功能服務鏈條應該是收藏——研究——展覽——公共教育,每個環節相互之間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其中收藏和研究為基礎功能,而公共教育是社會責任的體現。近年來我國的美術館展覽在內容上主要集中于古人和外國人,對欣賞能力要求較高,所以大眾普遍存在看不到的現象,這種情況主要是文化屬性的隔閡造成的,其提供的內容與公眾的需求顯得格格不入,即使再加強教育、宣傳也無濟于事,最終也只是讓繁華表象淪為水中月、鏡中。由此可見,我國美術館雖然開始關注“人”,但在形式和內容上仍然照搬歐美國家,從沒有癥狀開始研究“人”,不能體現美術館對國內公眾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2對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反思
要充分發揮美術館公共教育功能,提高美術館資源的利用率,美術館不僅要從根本上實現功能轉型,服務方向和目標轉型,更重要的是不斷探索多樣化的服務模式,同時提高公共教育專業性,實施對象分類服務,根據不同公眾人群制定針對性的公共教育項目。可以將公眾對象分為目標公眾、常規公眾、專業公眾、兒童公眾4個類別。①目標公眾是指常年不進美術館的人群,或者打醬油式進入美術館的人群。這些現象一是反映了美術基礎教育 的缺失,同時也體現了美術館自身的多方面問題,例如比較集中化,地域差異較大,城鎮和社區容易成為空白區,即使通過免費方式也無法真正體現民主化。在此方面我國可以借鑒歐美比較成功的實踐經驗,將美術館活動和展覽送進學校、家庭、社會,通過潛移默化讓公眾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尋求。②常規公眾是指有規律進入美術館的群眾,此類公眾是美術館的重要服務對象。雖然美術館針對常規公眾的公共教育項目較多,主要都是一些關于美術理論的專家解讀,形式和內容上都是千篇一律,資源雷同,不利于對公眾的美學引導。除了專家解讀以外,同時也可以探索其他教育方式,例如引入文學名人介人藝術批評,從文學家的較多認識藝術、學習藝術、評價藝術,這樣可以從不同來源、不同背景對藝術進行多元化視角的解讀,這樣比較有利于產生名人效應,同時也是擴大美術館影響力的重要手段。③專業公眾:專業公眾是指有專業背景的人士,目前大部分美術館與學校機構的銜接不夠,針對專業人士的美術館學術資源開發不足,此方面問題都需要一定技術條件支持,我國可以借鑒一下比較經營比較成熟的美術館。④兒童是美術館的一個特殊服務對象,通常也是各大美術館的重頭戲,但在實際操作上不夠專業,還需要有專業指導操作,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開辦不同的教育項目。針對兒童的美術教育是一般藝術專業人員無法勝任的,如果方法不當很容易扭曲兒童的自然發展,所以此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