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媛元
為了保證景觀設計學科的時效性、實用性和科學性,各界學者也曾進行實地的考察,并且總結出了相關教學工作的意見。這些對學科建設的積極探索,也為以后的教學工作積累了經驗。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我國已經把風景園林學提升到了一級學科的地位,足以見證我國構建全新生態學科和創造生態社會的決心。而我們今天所研究的景觀設計,把景觀的結構功能,景觀的管理和規劃以及動態變化過程作為主要研究目標。并且該學科已經應用到我國土的地治理和景觀開發和保護等一系列問題上。基于此等原因,如何構建出合理的學科內容體系,已經不僅僅關系到學科本身的發展,更關系到相關產業的建設和國家土地、景觀的開發和保護。此文,就將對如何構建合理完善的景觀設計學科內容,提出筆者相關的意見和看法。
一、明確學科定位,突出學科特色
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有所側重。《景觀設計》這一門學科,包含的內容和相關的理論是非常多的,如空間的格局和景觀過程、復種群理論和島嶼生物地理學、等級系統理論、尺度及效應、景觀多重價值理論和景觀演化中人類的主導性。教學側重點的選擇,應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于不同的專業,應挑選出不同的教學重點。早在俞孔堅教授的《景觀設計學》就對景觀設計作出了詮釋。從景觀的定義中分別就景觀作為審美學概念、地理學概念、生態系統的載體、視覺景象、地理區域等作出闡述。是一本充滿設計意味的書,并將景觀的審美意義、社會意義、生態意義融為一體。學科發展到今天,隨著設計理念、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城市生態化、人性化、現代化的發展,可能景觀設計的現狀與當時有所差異,但是,俞教授專業的學術素質和學術思想是應該被繼續傳承下去的。所以,學校應進行必要的學科市場更新,及時改變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以適應學科發展越來越快的步伐。
二、加強教學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如果只是單方面被動地接受老師課堂傳授的內容,而沒有去實地考察和接觸過景觀的真實情況,其效果往往都是紙上談兵。尤其,景觀設計不同于其他學科,它的變化性較大、學科所涉及內容的牽扯面比較廣且作用對象的理論抽象性,如果學生坐在課堂看景觀建設,對其運作過程和規律不能有直接的接觸和體驗,很難達到科目要求。對此,筆者有三方面建設意見。
1、豐富課程教學方法
為了提高學科的教學成果,提升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體驗,建議可以采取多方式結合教學。把案例分析、實地考察和現場分析結合起來。比如可結合濱水景觀設計的經典案例或廣場和小區的規劃進行講解和解讀。在課堂教授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需要講授的知識圖片化,視頻化,將景觀的空間特征和立體化直觀地傳達給學生,加強學生的多感官學習,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勵學生積極討論,通過交流建立深層次的認知。
2、增加實踐分析次數
除了在課堂上的感受以外,教師應當結合身邊的資源,使學生盡可能全面直觀地接觸到真正的景觀設計案例。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簡單的景觀圖紙或者規劃圖,運用斑塊-廊道-基質的景觀結構模式進行專業地分析。在看到景觀的空間感以后,盡量鼓勵學生就功能、交通、植物搭配和公共設施等方面進行細致地分析,發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景觀設計學理念,它不僅僅是局限于小范圍的綠化和美化,而是著眼于生態的長遠發展,顧及全局。因此,景觀設計的這一定義也客觀要求了學習本專業的學生必須能夠通過對景觀現有狀態的判斷,預估其未來價值。即培養學生識別景觀的可持續性,評估它的動態變化。對于此類問題,可以選取濕地、城市綠地、風景旅游區等作為研究對象讓學生進行分析,分析其理論內涵和合理性,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3、豐富成績考核形式
當今,多數的高校在考核學生成績的形式的上,有些缺乏創新意識。這是存在于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通病。由于學校在監督成績考核時,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了有時任課教師結課時的考試往往是要求學生寫一篇結課論文或是簡單地開卷考察就草草交差。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使學生在上課前期就樹立了不正確的學習觀,長此以往危害極大。所以高校有必要進行成績考核形式的更新。比如景觀設計類課程的考試內容可以結合實際的場地進行分析和設計,要求學生提交完整的設計方案。到期提交的時候,老師可以隨機抽查學生詢問前期調研和設計中的細節和心得。這樣既保證了文化知識的運用和掌握,也促使學生進行了實地的實踐,一舉多得。
總之,景觀設計的教學內容體系應該更加側重于學生的實踐,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才最有利于學科培養建設性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