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穎智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與大眾文化的發展,中國電影的市場化趨勢不斷蔓延,延續已久的現實主義傳統受到挑戰,中國當代電影藝術性的發展也陷入了困頓之中。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發展傳統,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發展困境,結合對中國電影大眾文化發展趨勢及其弊端的探究,解讀大眾文化與現實主義糾葛中的中國電影,試圖探尋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突圍策略,以期對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中國電影;大眾文化;現實主義;突圍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與大眾文化的發展,中國電影的市場化趨勢不斷蔓延,無論是對中國電影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第五代導演,還是活躍于當今影壇的第六代導演,他們都十分關注電影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包括主旋律影片在內的中國當代電影均將大眾審美標準視為衡量影片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這一變革使中國電影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據統計,自20世紀以來,每年中國電影的票房增長率一直保持在25%左右,整體票房收入與單部影片票房收入的紀錄被不斷刷新,這一方面與民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存有莫大關系,另一方面源自中國當代電影的數量攀升。雖然中國電影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但不可否認的是其質量的提升難以與數量的攀升相協調,尤其是在高額投入的商業片中,不乏被民眾高呼“退票”的“爛片”。這一現象不僅使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陷入了困境,而且使中國電影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逐漸退化,包括勵志向好萊塢影片看齊的《金陵十三釵》《三槍》等影片均在國際影壇上遇冷,曾經由影片《英雄》創造出的中國電影之光輝呈現暗淡趨勢。面對上述問題,許多電影人在呼喚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回歸,對于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作能夠迎合大眾口味的現實主義影片則成為近年來文藝批評界的關注焦點。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發展傳統,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發展困境,結合對中國電影大眾文化發展趨勢及其弊端的探究,解讀大眾文化與現實主義糾葛中的中國電影,試圖探尋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突圍策略,以期對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有所裨益。
二、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發展傳統及其困境
自中國電影發展之初,現實主義就是歷代電影人進行創作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電影的重要特點之一。在20世紀初期,中國在內憂外患之中風雨飄搖,對于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批判成為中國電影的主體內容,《難夫難妻》《孤兒救祖記》等展現民眾苦難與反抗決心的影片成為優秀的代表作品。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化運動拉開了紅色影片的序幕,以夏衍、程步高為代表的左翼電影人開始投入到革命現實主義影片的創作與傳播之中,《城市之夜》《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等影片成為左翼浪潮中的弄潮兒,高亢奮進的基調和犀利的現實批判性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的主流特性。[1]
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電影踏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成為中國電影中的主流,而工農兵生活則是當時中國電影的核心題材,《南征北戰》《祝福》《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等影片都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洪流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在進入十年“文革”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影片依然是中國影壇的主流,但對于正面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和反面人物的完全肯定使此時的現實主義出現了扭曲化的趨勢,電影成為完全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服務的工具,這種被扭曲的現實主義在中國影壇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時期。隨著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發展,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逐漸回歸,第四代導演對主題多義性和故事細節化的追求使中國電影中的“假大空”的“偽現實”退出了歷史舞臺。第五代導演則對現實主義創作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索,一方面他們自中華民族文化中汲取養分,制作拍攝了許多承載民族文化的寓言性故事片;另一方面也在先鋒文學的影響下出現了通過隱喻來體現現實的作品,其中影片《黃土地》就備受西方影評人的好評。[2]中國第六代導演則是在現實主義回歸的基礎上,融合了西方新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通過記錄的形式來展現不現實的“現實”,從而直達本質,展現看不見的“真實”,《媽媽》《瘋狂的石頭》《泰囧》等影片在具有獨特藝術氣息的同時獲得了不俗的經濟效益。
中國電影在現實主義道路上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影片,但也存在著亟待解決的發展困境。正如上文所述,在大眾文化快速發展的當下,大眾的審美眼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影片在市場競爭中的沉浮,《鋼的琴》《碧羅雪山》等許多遵循現實主義創作理念并折桂多項大獎的影片被置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經常面臨著電影市場末位淘汰制的威脅,能夠取得的經濟效益十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持續發展。此外,中國電影在現實主義創作的過程中,還有意規避了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敏感問題和陰暗面,使現實主義在影片中的展現僅浮于社會生活的表面,難以展現現實生活的本質,使許多現實主義影片存在著即不叫座也不叫好的問題。
三、中國電影的大眾文化發展趨勢及其弊端
“大眾文化”最早出現在奧爾特加的《民眾的反抗》中,是指在一個國家、地區或社會團體中新出現的被集體所接受和信奉的文化。[3]大眾文化產生的背景是工業化社會和市場化經濟,表達了大眾對感性娛樂和審美趣味的追尋方向,隨著中國大眾文化的繁榮,中國文藝出現了明顯的審美轉向,開始迎合娛樂時代的狂歡,商業片如潮涌現。在商業片的創制過程中,悲劇逐漸讓位于喜劇,崇高美逐漸被戲謔歡鬧所取代,這使中國影片的藝術性被大大削減,電影更多地成為大眾娛樂的載體。2012年,一部小成本影片《泰囧》收獲了12億元的票房,《泰囧》取得巨大經濟效益的背后是其對大眾審美的遵從和對大眾娛樂心理的滿足。
近年來,《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太平輪》等投入巨大資金,集合眾多明星的商業大片為大眾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的視聽盛宴,宏大的場面、炫美的燈光、震撼的音響、華麗的造型以及明星的加盟均成為影片的宣傳噱頭,而這些“視聽盛宴”也獲得了較為客觀的票房收入。但這些影片卻出現了故事空洞、缺乏內涵的問題,影片為大眾帶來的只是一時的感官震撼,無法給予大眾一生的心靈震顫。總的來說,將電影融入大眾文化的發展浪潮之中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當代影壇的繁榮,但目前以商業大片為代表的許多迎合大眾趣味的國產影片也出現了單純追尋感官刺激和影片經濟價值的傾向,使大眾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影片出現了藝術性缺失的弊端。縱觀近幾年的中國電影,受美國好萊塢大片的影響,3D技術被廣泛應用,甚至出現了泛3D的影片發展趨勢。有評論者認為,2014年是中國電影的“3D年”,同時通過多項先進技術手段所營造的感官刺激也成為許多中國當代電影競相追逐的核心價值,這直接導致了電影人對影片內容及內涵的忽視,這些完全偏離現實主義發展道路的影片往往會成為影評人口中的“爛片”,成為大眾眼中的過眼云煙。正如上文所述,在市場經濟和消費主義的驅使下,商業價值成為一部影片是否成功的關鍵,從主觀層面來說,商業價值成為許多電影人創制電影的初衷;從客觀層面來說,院線的末位淘汰制等現實問題迫使電影人“唯利是從”。在影片是否能取得商業價值這一桎梏中,一些批判現實主義的影片或小眾文藝片被許多電影人所拋棄,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中國電影整體的藝術性。
四、中國當代現實主義電影突圍策略
使中國電影中的優秀傳統即現實主義融入大眾文化的發展浪潮之中不僅是近年來文藝批評界所研究的重點課題,更是中國當代電影人應進行的集體思考。所謂現實主義,簡而言之就是對社會現實的呈現,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實的變革而不斷變化。就中國當代電影所處的發展環境而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新現實主義已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中國當代電影想要在大眾文化與現實主義的糾葛中突圍,就需要探尋新的敘事視點與敘事風格。
許多現實主義的影片雖然書寫了現實的生活,但卻因缺乏時代色彩而帶來了疏離真實的感覺,難以使大眾產生共鳴,只有在傳統現實主義的基礎上融入當代性和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才是中國當代電影現實主義發展的突圍之本。就主旋律影片而言,以《集結號》《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影片就在踐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迎合大眾文化之間找到了良好的契合點。這兩部影片雖然講述了老生常談的革命故事,但卻放棄了宏大敘事和集體人格,以小群體在革命戰爭過程中的生死存亡及內心世界為切入點,呈現出了易被當代大眾所信服的革命精神,在崇高美的敘事中為觀影者帶來了心靈的震顫,獲得了業界內外的一致好評。如果說《集結號》等近年來大獲成功的主旋律電影是著眼于戰爭歷史中的小人物故事的敘述,那么《瘋狂的石頭》等影片則是著眼于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生活的展現。在影片《瘋狂的石頭》中,導演講述了小偷與保安的故事,小偷與保安的對立是當代社會中的一個普遍化的矛盾,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眾的觀影興趣。影片還塑造了小偷群體中的“佼佼者”,即香港的專業大盜,給影片增加了時尚元素,更為重要的是,《瘋狂的石頭》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正義與邪惡之間的抗衡,并通過不可預期的意外宣判了正義的勝利,在嬉笑怒罵中凸顯了正義不可戰勝的力量,褪去了傳統現實主義影片中的說教意味,反而更能夠被當代大眾所接納。
書寫社會現實但規避敏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國當代電影人為確保影片安全著陸的創制策略,雖然此類影片省去了許多由審核、刪減所帶來的麻煩,但也難以觸及尖銳的社會矛盾。書寫同性戀故事的《藍宇》及展現艾滋病人群像的《最愛》就是直面社會敏感問題和尖銳矛盾的代表作品,在這兩部影片中,觀影者不僅能夠看到邊緣化群體的生存境況,滿足其獵奇心理,還能夠感受到影片的創制人對邊緣化群體的寬容與關愛。比如在上映于2011年的《最愛》中,導演就講述了一個“貧困——賣血——染病——死亡”的沉痛故事,影片中的艾滋病人并非大眾觀念中的自作自受,而是因為貧困、愚昧而踏上了不歸之路。他們不僅要承受來自死亡的威脅,還要經歷情感的淡漠和眾人的唾棄,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艱難為觀影者帶來的不僅是獵奇心理的滿足,還有心靈上的震動。
在敘事風格層面,中國當代現實主義影片大都采用順序的敘事結構和平實的語言風格,這使許多影片存在故事內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雷同化趨勢。當代中國電影應在尊重現實主義敘事傳統的基礎上,汲取西方先進的敘事手段,拓展現實主義的表現空間。[4]影片《李米的猜想》和《人在囧途》等影片就采用了多線性的敘事結構,在順序敘事中把握不同線索之間的交互推動作用,在影片節奏感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時制造更多的懸念和超出預期的結局以滿足觀影者的審美期待。
在中國電影產生的一百多年間,現實主義一直是中國電影的主流,在現實主義發展道路上,中國電影曾遭遇“偽現實”的沖擊,當今的中國現實主義也在經歷著市場經濟的考驗,只有通過不斷深挖現實主義的本質內涵,在敘事內容與敘事風格層面不斷創新,使之具有時代內涵,才能夠使中國當代電影在迎合大眾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失其藝術本質和現實主義特性,從而在數量和質量層面獲得不斷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沈義貞.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
[2] 尹曉麗.儒家文化傳統與中國電影民族品性的構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7.
[3] [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45.
[4] [美]大衛·波德維爾.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M].曾偉禎,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