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芳
[摘要]續集電影中的經典人物不僅僅是簡單的形象,而且可以稱之為一種象征,或者說是一種文化符號。文化學者認為美國文化對他國文化植入是通過表層物質文化、中層制度文化和深層價值文化來完成的。本文以電影《蝙蝠俠》為引,并把上述從不同層面分析出來的三個觀點融入其中,試圖打破傳統,為美式電影開拓新的發展路徑,不再讓美式電影停留在表面夸張上,并且利用這三個層次的觀點對美式電影進行闡述,又巧妙而隱晦地傳達了美國的價值文化。
[關鍵詞]美式續集電影;價值文化;層級結構
美國續集電影中的經典人物形象與美國所追捧信奉的大眾文化息息相關,在其國家的人文宣傳中,時常透出極具進攻性的個人主義與絕對的自信。
一、表層物質文化
眾所周知的美國科幻片《蝙蝠俠》中,以蒂姆·伯頓執導的最受大眾好評,這也與他本身的性格和作品特點有關,他比較擅長表達黑夜的恐怖,而這正符合《蝙蝠俠》的創作素材?!厄饌b》這部電影的創作場景和內容極其抽象,沒有年代素材作為創作依靠,只有被黑色吞噬的美國城市,加上陰森恐怖的樓房矗立,為塑造殺伐果決的主人公形象提供了很好的鋪墊。正因為這部電影對人物和場景的設定都很完美貼合,所以廣受歡迎,影響很大。蒂姆·伯頓除了對主角塑造完美的同時,對電影里起著襯托作用的反派人物也下了很大心血,其中一個小丑的角色也讓觀眾印象深刻,以及自小就遭遇不幸的反派角色也擁有觀眾的好評。
但是,同樣是與《蝙蝠俠》有關的電影——《永遠的蝙蝠俠》和《蝙蝠俠與羅賓》則受到觀眾的差評,主要是因為導演舒馬赫既沒有創新也沒有給主人公設定好的場景,企圖用美好來代替城市黑色的設定。雖然電影中邀請了大量知名影星,但是劇本的編排使人物關系和人物分配明顯不均,使這部電影給人以混亂的感覺。此外,本是走暗黑系題材的電影又融入了笑點,使得整部劇不倫不類。即使如此,這兩部劇的賣點仍然還有,所以收益也頗為可觀。
由上面講述的例子可以看出,美國影片大致相同,都是亦正亦邪,讓人們看到最后會大快人心,不必大費周章地厘清電影結構人物關系。所以可以認為美國的主流文化仍然在電影中占主要位置,至少這些塑造傳奇類的作品仍然是淺薄人文式的產物,都是利用人們對物質的需求而產生的滿足人們生理的產物。
從以上分析能夠發現,在其國家的主流環境廣泛宣傳上,其表面文化的傳播是其他形式人文宣傳的依托。美國的經濟基礎和地位一直位于世界首位,所以在如今網絡盛行的時代,美國更善于利用自己科技領先的長處,開發創作電影等藝術形式。而美國的這種文化的出現迎合了現今人們的口味,把觀眾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都拿捏得很準,并且加入了許多高科技,更加受大眾追捧。美國廣受歡迎的《蝙蝠俠》三部電影都不只是淺薄文化那么簡單,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就是:想要人們看到影片的內在,首先要給予影片一個美麗的外表,這樣才能在最開始吸引人們的目光。
二、中層制度文化
上述所說的有關蝙蝠俠的影片,雖然在模式格局上是樹立英雄、建立榜樣形象,并不斷嘗試發展得更加完美,但是并沒有流于大眾化的“英雄”。在很多人眼里,英雄是浴血奮戰卻依然不死的神,而《蝙蝠俠》里的英雄有血有肉,并沒有冠上不死的主角光環,只是由布魯斯·韋恩帶領的平常的人類隊伍。
被稱為《蝙蝠俠》前傳的《蝙蝠俠:俠影之謎》中主要闡述了主角布魯斯成為“蝙蝠俠”的原因。在《蝙蝠俠》電影出現之前,《蝙蝠俠》漫畫中對其始末也交代了很多,但并沒有重點描寫,而這部電影中的蝙蝠俠身世被諾蘭導演當作主線來講。電影中的主角布魯斯與其他人一樣平凡,但因為小時候的種種困難使得他對社會上的惡行尤為敏感和厭惡。在影片里,布魯斯不僅僅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也是兒子心目中負責周到的父親,是愛人眼中合格的丈夫,是世人公認的好人,正因為這樣的人物設定,才能讓蝙蝠俠去懲惡揚善、維護現實世界和平。片中的布魯斯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其對社會百態的理解也是《蝙蝠俠》前傳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關鍵點。在片中有一幕極為暖心的鏡頭:保護和平的警察給幼時的布魯斯披上外套,這一幕變為主人公心中最動人的回憶,這也是諾蘭為了體現主角形象而對原創漫畫的更改,同時這種改動方式在下部電影系列中也受到人們的好評。幼時遭受社會黑暗的布魯斯一直被單純的憤懣圍繞,起初幫助反派或正派人物也是希望能夠在社會建立中展現個人的價值,但是最后在善良的主管和其他人的共同幫助下,最終打敗內心的黑暗,重新迎接生命的光彩,也在社會中明確了自己如何維護正義的立場。
影片對主角立場的探討并沒有到此結束,布魯斯維護社會和平、懲治罪惡的行為是人們所能理解接受的嗎?既然是人們的英雄,蝙蝠俠對自己的約束力又能否維持在不違背原則的控制內?所有行為只由自己支配的布魯斯采用的以牙還牙的維護治安的方式真的能受到在法制社會生活的人們的支持嗎?而這一系列問題的產生與解決都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得到回應,美國人肯定蝙蝠俠給予社會的許多幫助,但是在民主社會,人們所信仰的依然是健全的法律,由正義人士領導的保障法律的人們通過一系列事件證明了要求和原則的重要性。而蝙蝠俠布魯斯也認識到了其行為的正確性,這是蝙蝠俠在這部劇中首次進行抉擇。隨著《蝙蝠俠》系列電影的熱播,片中的布魯斯也總是徘徊在是與否的矛盾中,經常面臨著艱難的抉擇:要個體幸福還是社會和平?以牙還牙永除后患還是維持法律底線但后患無窮?而這些抉擇在最后的劇情發展中都尤為重要,隨著劇情發展,布魯斯終于迎來了最為艱難的抉擇:是利用個人生命讓人們明白法律的不可替代,還是撕去謊言的蒙眼布讓人們看見事實的殘忍?主人公人物形象不斷被塑造著,現在的主角已經褪去單純的繭,不是關于個人與社會簡單的內心爭斗問題,已經是人物成熟時所遭受的磨難和經驗,這也完美地詮釋了《蝙蝠俠》中“蝙蝠”二字的用意——在背地里貢獻著自己,悄無聲息地維護社會和平。
在《蝙蝠俠》系列最后一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里,布魯斯研究提倡的科學研究被人欺騙運用,使大眾飽受苦難,而曾經的朋友卻與他反目成仇。這一部所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在失去外在有利條件之后,如何自我重振旗鼓揚起信心,獲得公理法律的支持。主人公的出現與他自身的優異身份不可分割,正因為他資產上億,股市、軍火都有涉獵,才能為蝙蝠俠維護正義的行為提供物質支持;也因為英雄式人物身份的不公平性受到部分人們的反對,而主角布魯斯不再單純地去維護某些社會群體,他應該去做的是繼承父親保護人們、維護現實世界和平的使命,實現自身價值。
劇中對英雄形象的詮釋,除了蝙蝠俠自身體現以外,也采用其他人物的形象進行第三方創造。在第二部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中的反派人物杜卡,是暴力的崇尚者,他覺得世人是罪惡的根源,本身就是魔鬼,因此他覺摧毀比喚醒更值得推崇,利用暴力才能解救哥譚這座城市,才能重新撿起只有美好和平的社會。同樣身為反派人物,但不同于原著中的人物設定,他給世人制造了許多災難。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這部作品中,導演著重塑造了原著中的經典人物小丑,劇中的小丑有著雙面人格,“有著邏輯思維的精神病人”,對他形象的設定是為了再次塑造蝙蝠俠的形象。小丑以自身的生命為賭注,來求證人心理的負面。他挑釁主人公就是為了讓其對自己痛下殺手,使主人公價值觀念崩塌。與此同時,小丑還使本質光明的人物與他一同進行罪惡破壞,使得丹特變成既正又反的形象,這個人的墜落使小丑更加相信自己是對的——人類具有自私的心理。
因為《蝙蝠俠》原著是一部科幻漫畫小說,所以電影里對場景的設定采用暗黑系顯得理所當然,但是由諾蘭導演的《蝙蝠俠:俠影之謎》中場景的設定出乎觀眾的意料,是美國眾多城市之中一個平凡的城鎮,正因為制片人的睿智,才使得蝙蝠俠脫離玄幻的境地,使其融入現實社會中,讓人們認識到這不僅僅是科幻片。要使人們認可或從影片中得到啟示,那么要使讓人們相信電影中所設定出來的意境和內容。導演為了使電影更具備現實性,采用一系列表達手法開始討論電影中所表。許多制片人都是就地取材,觀察現今生活環境的黑暗,然后進行表達討論,最后諷刺,這類電影平鋪直敘地揭露現實是最容易讓觀影者感同身受、引人深思的。
三、深層價值文化
在美國,影視等思想領域的開發一直受到重視。美國的隱藏底牌不僅僅是對文化的研究,同時也包含政治隱喻,例如美國一直崇尚的和平法制和素養等。雖然影片屬于人文方面,但是美國的大眾傳媒一直利用電影的廣泛性和傳播性向其他國家進行思想滲透,宣傳其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教育優勢等。所以,即使蝙蝠俠再具有現實意義,再特別,都脫離不了美國式思維,也脫離不了商業性。正因如此,諾蘭不得不考慮多數美國人所認可的價值觀念,創造多數人能夠接受的邏輯,才能獲得高票房。這使得獨特的“蝙蝠俠”也跟隨了美國的大眾文化。美國人的腦海中是注重個人,渴求自由,證明人生價值的。從其國家的底蘊中不難發現,個人主義的風靡和宗教信仰對人們的價值觀影響頗大。
《蝙蝠俠》漫畫中所倡導的正是普通民眾文化中的個人主義,美國的城市護衛者,例如《諜影重重》《角斗士》《超凡蜘蛛俠》《蝙蝠俠》系列等影片中的主角設定都非常相似,擁有獨自對付惡勢力的實力和膽量,具有群眾都喜歡的個性,對待愛人和朋友忠誠,能夠懸崖勒馬、亡羊補牢、及時做出補救、樂于助人、貢獻社會,雖然有很多人認為繼蝙蝠俠之后所出現的“英雄”都脫離不了蝙蝠俠的影子來證實主人公是眾多英雄里最為與眾不同的,諾蘭設定的蝙蝠俠形象的確不同以往,給人印象更加深刻,但是蝙蝠俠仍舊逃脫不了其國家大眾人文的影響,成為具有個人主義的“美國英雄”。
在美國開始注重軟實力時,好萊塢就成為其意識形態上的“幫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就開始重視電影在政治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功能,使其在軍事上發揮很大的作用。好萊塢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播文化,也是宣傳意識形態的武器。電影作為美國最大的傳播媒介,自然會大量灌輸美國價值觀和具有美國思想的文化,促使別國了解其國家的政治文化。而導演諾蘭早已曉得其中道理,把美國主流思想文化融入電影的內容中去,影片中剛正不阿、善良忠誠的主人公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不斷反思最終打敗惡勢力,得到美好結果。不僅如此,他在影片里也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思想和哲思道理。諾蘭不僅對電影素材有著獨特的視角,他同時也相信夢境和影視作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弗洛伊德說過,夢不僅僅是大腦產生的幻想,夢對人的作用是很大的,對藝術的創作也有著深遠影響。諾蘭對弗洛伊德的觀念也尤為認可,他說:“我也許依靠著夢的魔力在進行創作?!?/p>
諾蘭創作的《蝙蝠俠》中有很多有悖常理的情景:劇中作為反面人物的小丑在海中讓兩只漁船決定彼此的命運,以此來觀察人在沒有法律道德的束縛下到底是自私的還是善良的,這是對人類行為的拷問和對社會黑暗的諷刺。第一種情況是人性中德行與人性的對峙——人是否會為了本身的自私而拋掉道德的約束?第二種情況是人性暴露時的情景,以上所描繪的都是對人們在各種利益中對道德、對人性的闡述,是對人是否會忘掉自身利益而成全他人的超出本我。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文也不斷地發展改變,最容易讓觀眾明白和理解的仍然是表面流質文化,而表面文化之下,依然很難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同步發展。《蝙蝠俠》系列中,不管諾蘭是否特意為之,不管其中是否真的隱含著人們所不能理解的深刻哲思道理,不管電影是否真的只為了傳輸美式思想,這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不會投機取巧地利用所謂的抽象藝術來讓觀眾硬性考量,迫使觀影者承受導演的個人觀念。正因如此,好萊塢影片中的所有設計和表現技巧都為觀影者開闊了視野,不拘泥于一個角度開始思索,使作品得到更多層次的解讀。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計劃項目“創新河南省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項目編號:16240041015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楊柳.國產續集電影的問題與品牌化策略分析[J].當代電影,2013(05).
[2] 譚苗,董煒.中美電影續集化生產之比較[J].當代電影,2013(09).
[3] 鄭薺.在數字時代重新思考續集電影——評《續集電影:從好萊塢到寶萊塢的理論與實踐》[J].電影藝術,2010(06).
[4] 汪少明,肖雅.美國電影續集的商業魅力及根源探析[J].新聞界,2011(07).
[5] 周暉暉,徐世超.華語電影的續集之路[J].電影文學,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