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網絡文學的普及傳播,導演們開始注意到網絡小說所帶來的強勁社會反響,并挖掘出網絡文學與電影改編的契合點——成長敘事。網絡文學改編電影大致涉及兩類主題,即婚戀類主題和“事業+婚戀”類主題。在對原著進行改編時,會受到創作方式、環境以及語言表達模式的影響,進而需要進行適當的取舍與轉換。所以,改編中既有值得稱道的范例,亦有需要我們反思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文學;電影改編;成長敘事
網絡小說的電影改編雖難免商業化和娛樂性,不過其多將關注點鎖定在現代人,特別是青年人的成長之上。于具體的生存環境中展開一段特定的成長歷程,將當代生活的真實感充分表現出來,正是網絡文學改編電影的審美價值所在,所以其可以獲得不菲的票房收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一、成長母題
網絡小說拍成影視作品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文學著作為影視作品提供了原始創作靈感和素材,影視作品更是為文學著作提供了一種傳播的途徑,使得文學著作以一種新的“面孔”展現在觀眾面前。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中國的電影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令人可喜的是,隨著現代化網絡的應用和發展,以它為媒介進行推廣,在歷史悠久的文學家族中,隨著互聯網文學的加入,為這體系巨大的團隊注入了新鮮活力,再一次帶領其進入另一個輝煌。它們完成后會在第一時間發布在網絡上,用多姿多彩的劇情、方便快捷呈現多元化的橋段、與讀者互動的模式等吸引大眾眼球,有的變為實體書后更是成為大眾的“寵兒”。以電影作品詮釋的經典思想、投資的客觀條件、題材的創新為基本出發點,導演選擇互聯網文學進行影視創造,也與人民群眾的審美、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相契合。如2015年的《貴族大盜》(小說《莫特德柴三部曲》)等一系列家喻戶曉的電影。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最原始的發展動力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有著無窮奧秘生命的憧憬以及對光明未來的向往。所以,對于家庭個體乃至文學藝術,進步和變化都成為不可逾越的話題。一個民族或者國家只有堅持發展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對于個人同樣如此,只有不斷地豐富自己才能有所成就。對于叫做“人文”的話題,發展敘述一定是無論于哪個歷史階段都表現出勃勃生機的一面。經過新文化運動對于白話文的普及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貫徹,現在的文學創作受到了國外新式文學的影響以及啟蒙,在一定程度上答復了中國人是如何發展以及為什么要發展的焦點問題。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發展源泉,它們內部都像是一座金礦,等待著人們去挖掘,有著無窮的發揮空間,對于當今稍微浮躁的文學藝術事業的開展有著珍貴的借鑒樣本。現在社會物質的豐盈與人們內心深處的迷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隨著時代快節奏的發展,人們不知自己所向何方,僅僅為了活著而活著,人生一片迷茫。所以,針對這些作者就會從發展敘述的層面去尋找互聯網文學電影化所要表達的深意以及對藝術手法的運用,憧憬這種互聯網不但能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要因勢利導,擔負起藝術發展的重擔,任重而道遠。望網絡小說可以不斷地充盈自己,成長自我。
二、婚戀題材網絡小說的電影改編
愛情素材的影片目的是闡述當代年輕人的戀愛與家庭,這是劇情發展的主要線路和推力,因此波及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如電影《談談心戀戀愛》《失戀33天》《愛誰誰》等,都是由同名小說改編。在品評文學與影視作品的前提下,通過上面所述的規則,作者將愛情類互聯網文學的發展劇情分為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兩種形態,其中所包括的人生哲理也會有所差異,影片創作與文學中心有差異也有重合,審美層次的改變就會異彩紛呈。
主觀性的劇情發展是指主角的婚姻戀愛情況和經歷,主觀地匯集在婚姻戀愛的自身,缺少深層次的探尋與傳達出美的感覺,更有甚者則是出現大量沒有必要的情色鏡頭,被普世商業文化的世俗氣息熏染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卻不以為恥,真可謂是“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我的美女老板》小說刻畫了年輕時期的主人公和魅力白領女主角的相知相遇以及波折的戀愛過程,對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描繪得繪聲繪色,對于主要情節關于愛的講述有畫蛇添足來延續劇情的嫌疑;童話式而又不確定的劇情收尾是類似于通過欲望營造的精神虛幻世界為基礎。影片大幅度地刪改了本來就有一定對比性的貧民生活經歷,大大加強了對女主角何雅音容笑貌的描寫,對于她物質狀況的彰顯,還有兩人在相知相遇過程中發生的浪漫故事,那些浪漫的細節刻畫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產生共鳴,引起觀眾無盡的遐想。而且,《談談心戀戀愛》《我和一個日本女生》的敘述方式夾雜著更多的戲謔、寂寞、暴力的元素,雖然其中也有一部分元素的表現力提高了主角的自我修養,如《無私的愛》,像電影《談談心戀戀愛》中的女主角林巧對有疾病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意亂情迷》中忠心的女主角對男主角事業低迷時候的物質支持等,但是遺憾的是,制片人對于電影主觀、戲謔敘事風格的處理不盡如人意,使得影片整體味同嚼蠟。
電影《愛誰誰》與前面幾部電影的敘事不盡相同,講述了一段婚外戀,即高仁杰與雅雯在咖啡屋邂逅的故事,最后高仁杰回心轉意,重新回到了家庭中,與“糟糠之妻”吉吉破鏡重圓。電影折射出了成長過程中對孔孟之道的繼承與發展,是對“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最好闡釋。電影對于這個話題的分析極其深刻,美中不足的是劇情中存在著較多情意綿綿的對白和環境場面,就連主人公天真無邪的孩子雯雯也會受到一定的不友好對待,中國的夫妻相處之道是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才會比翼雙飛,但就是這種本應和諧相處的夫妻之道在戲中也充滿著算計和功利色彩。對于高仁杰的變化是通過他人之口說出的,這樣做未免讓觀眾感到劇情木訥,眼前一片迷茫,缺少了以情說理的意味,無法讓觀眾深入到劇情中,也無法與觀眾產生共鳴。電影還使用了基本的模式——愛情敘述和劇情鋪展。該片存在著邏輯漏洞讓人費解,講道理的人是男主角的父母以及他的岳父,父親對于兒子的這種罪惡的行為給予處罰,此乃情理之中。但是岳父的原諒以及勸解令人費解,因為每一個父親都是心疼兒女的,而主人公的背叛對于他的女兒吉吉的身心傷害最大,這樣輕而易舉地原諒背叛自己女兒的人,讓人費解。并且電影的感官接收效果不盡如人意,大部分角色的表演未能表現出原著中人物的特點,例如高仁杰之父,他演出的效果十分浮夸,沒有把人物的憤怒等表現出來,不能夠有效地傳達給觀眾這些感情。反面人物復雜的心情沒有通過眼神、動作、面部表情表現出來,這些缺點削弱了電影發展敘述的韻味,因為電影的敘述沒有足夠的預設內容。在影片的最后,高仁杰與吉吉的分離以及真心懺悔雖然有一定震撼人心的效果,但也僅僅是生硬地想賺人眼淚,僅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觀眾的內心深處。
客觀性發展敘述也是以年輕人的愛情故事為主要的劇情,但是寫作的立場變得以誠動人,娛樂性、游戲性減少,風格變得嚴謹。在電影中很少可以看到商業化的元素在里面,這樣就有效地改善了人物感情的混亂,角色所經歷的愛情變得多元化,含有更多的韻味在里面,改變了單一的感情線索,情感的多變和存在的意義更加深入人心。就像艾米的《山楂樹之戀》,這種靈感來自于主人公真實情感的泛濫,女主角對以前戀情的美好記憶以及對男主角逝去30周年的祭奠,假如沒有真實情感,又怎么會讓那么多的觀眾潸然淚下,因為劇中之情傳達給了觀眾,并引起了共鳴。
大導演張藝謀在電影制作的過程中刪除了男二號與女主人公的劇情,加強展示了孫建新和靜秋在相知相遇過程中豐富細膩的感情發展經歷;山楂樹的形象構思意味深長,豐富了主旨;在結束時,最后的送別并沒有表現出依依不舍的感情,而是四下無聲,以靜來側面烘托悲涼,更能表現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無奈,這種來自于人類本性、在人類社會中成長的心理再次得到了升華,兩人的情感已經超越生死,不受現實、世俗的約束。《山楂樹之戀》可以稱為電影界的“名門之后”。而《失戀的33天》可以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了,它相較于《山楂樹之戀》更加符合現實,素材來自于普通大眾的情感世界。主人公以第一視角開始了與戀人分手后的故事,在感情沒有得到甜蜜結局的階段,她在這期間感受到了公司團體的樂趣,化悲憤為力量,轉入工作中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回憶自己的情感過失,和另一半的情感缺失,并且得到了另一份愛情,與同事王益樣戀愛,并以更健康的戀愛心理得到溫暖。電影忠于小說,對于角色演技、對話、環境、畫外音都把握得當。導演充分發揮了影視作品的優點,大膽地改寫在風雨中一起奔跑的結尾,變成在樓頂燈光照耀下王益樣的深情表白。
三、“婚戀+事業”題材網絡小說的電影改編
與愛情類型小說相對比,愛情事業型元素發展劇情的價值觀念更加具體,大部分是愛情事業雙豐收,有的像齒輪一樣,前輪帶后輪,角色的發展前景更加豐富多彩,有著顯而易見的立體感。值得特殊強調的是,交相輝映的多重型發展劇情題材,抓住了觀眾的內心,把握了制片人的脈搏,在拍攝具體的流程中也進行了一定的改編,把小說與影片的劇情對比,小部分演繹得差強人意,人物變得主觀化;有的就像是神來之筆,為原本的劇情更添一筆色彩,表現得具體而富有張力。“客觀—主觀”的演繹模式既是來自于資金的不足,也受制于制片人的藝術審美觀。像慕容雪村的成名作品《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講述了現代情侶、同事生活以及反映的現實問題,通過主人公的個人世界觀呈現給觀眾巴蜀的地域風情。在形形色色的人中,在欲望和希冀之間,在沉淪與奮發之間,文學風格冰冷悲涼,小說的主題講述了現實的困惑和自身產生的無助,寫出了青年的迷茫,引起了同時代青年的共鳴,這也是其受到歡迎的原因所在。美中不足的是,即使對巴蜀地區風俗的介紹非常成功,例如吃穿、方言、生活、民俗都是精彩絕倫的,但是導演卻刪除了道德的規則內容,因此喪失了更有深度的意義,降低了作品的格調。
悲劇讓人感到悲涼,那么《杜拉拉升職記》則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故事,講述了杜拉拉愛情事業的故事,劇情中人物內心的刻畫入木三分,有著較強的知識含量,在劇情發展的過程中有著中西方文化結合的感覺,最后大結局男女主人公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像作者對于該書的評價:“這本書可以當作一本虛構的小說來看,也可以當成職場經驗分享的實用手冊。”文學作品之所以成為時代的寵兒,就是因為它兼收娛樂與實際,并且其中還有儒家的思想和當代年輕人的經驗。但是影片在改編的過程中刪除了實際的應用型經驗,突出了男女主角的戀愛故事,同時也展示了不同角色的愛情。杜拉拉在成熟的過程中也刪除了人性的自私與內心的糾結等,使得對杜拉拉塑造變得主觀,雖然受到了大眾的青睞,但是在影視界并沒有新的突破。
四、結語
縱觀21世紀網絡小說的全局、影片改編的歷史性創造以及發展敘事,就可以探尋出內在的經濟和藝術價值的利弊,那些口碑好、票房高的影視作品都來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并且表現出客觀性的形式,生活瑣事的發展敘述成為時代的主流,也成為大眾文化的家庭成員。加上導演的風格,使得改編的電影成為時代的寵兒。但是他們懂得“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努力提升自我,自身成長的劇情發展有利于靈魂深處的構建,給人創造的靈感。這一方面的名著都表現了人文情懷,和大眾暢談經驗,攜手走向光明的未來。另外,怎么才能讓影視作品使觀眾覺得耳目一新?主要靠網絡小說改編文學時的聯想以及審美的洞察力。希望互聯網文學與電影作品在發展過程中一起成熟。
[參考文獻]
[1] 張敏.網絡文學改編電影的核心價值觀[J].電影文學,2015(09).
[2] 任傳印.成長敘事與意義創造——論新世紀中國網絡小說與電影改編的離合[J].當代電影,2015(06).
[3] 張書娟.網絡文學與電影的互動性消費[J].當代電影,2015(06).
[4] 單小曦.“改編熱”的虛妄與數字文學性的開掘——評網絡文學的影視劇改編現象及其發展路向[J].藝術評論,2012(05).
[5] 薛勝男.核心價值觀的疏離:網絡文學影視改編的隱憂[J].電影評介,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