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峰
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繼續寬松,維持市場流動性充裕,目前正是布局海外市場債券的良機。三季度,出于避險需求以及對美元升值的預期,債券QDII對投資者吸引力仍將遞增
“握緊的拳頭更有力。”從2007年10月成立第一只QDII產品到如今,經過近十年發展,截至2016年7月29日,華夏基金公司旗下QDII產品不但以16只產品、94.21億元的規模名列行業前三,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王炸”:除了繼續保持主動股票投資的領先地位外,華夏基金公司在海外布局中著重穩定收益方向布局,至今已碩果累累。
據《投資者報》特別報道“QDII豪門之道”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華夏基金公司旗下QDII產品規模較年初67.95億元增長了26.26億元,成為市場上QDII規模最大的5家公司,其中,華夏滬港通恒生ETF、華夏滬港通恒生ETF聯接,今年上半年分別增長了13.37億元和13.73億元,華夏海外收益A人民幣今年上半年規模增長了10.31億元,在上半年8只規模增長超10億元QDII中華夏基金公司一家獨占了3席。
“展望三季度,預計金融市場波動將會加劇,二季度的單邊上揚態勢或將難以持續。我們將繼續緊密跟蹤經濟數據,關注是否會出現“黑天鵝”事件,如英國退歐給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以及美聯儲9月加息的可能性,同時也將密切留意風險資產波動加劇帶來的相關板塊的交易機會。”華夏海外收益A人民幣的基金經理劉魯旦在2016年二季報中如是表示。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9日,華夏海外收益A人民幣今年來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為9.99%,自成立以來復權單位凈值增長率為32.68%,而同期上證指數下跌了16.61%。
3只產品上半年規模增長超10億元名列第一
2016年上半年的股市波瀾不興,許多新發基金想要達到2億元的規模(基金成立下限規模)都頗不容易,然而,華夏基金公司旗下卻有包括華夏滬港通恒生ETF、華夏滬港通恒生ETF聯接、華夏海外收益A人民幣在內的3只QDII上半年規模增長超過了10億元,業內僅此一家,當屬佼佼者。
單從投資的便利性角度來看,華夏滬港通恒生ETF基金,及其聯接基金對于想投資港股的普通投資者來說,提供了便捷的參與方式。其實按現行規定,滬港通對于個人投資者證券賬戶,以及資金賬戶內資產要求不低于人民幣50萬元,而華夏滬港通恒生ETF基金及其聯接基金都打破高門檻的限制,讓普通投資者更方便地參與港股投資。比如華夏滬港通恒生ETF基金的認購門檻初定在1000元起,在二級市場交易時最低的門檻為100份,每份約1元左右,這大幅降低投資者享受滬港通投資機會的門檻,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滬港通投資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基金公司作為業內首只ETF基金管理人,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ETF產品投資管理經驗。目前指數型基金的管理規模超過595億元,是業內指數型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其中ETF基金9只,初步形成了覆蓋多個類型行業指數豐富的產品線。其基金經理王路、張弘弢和徐猛現任數量投資部管理人,都具有豐富的被動化投資產品管理經驗。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華夏滬港通恒生ETF近6月回報17.99%,位列市場前1/6。
華夏滬港通恒生ETF在其2016年二季報中如是表示,“展望三季度,預計美國經濟將繼續溫和增長,加息預期還可能重新升溫,美元走強;歐洲經濟仍偏弱;日本經濟繼續面臨壓力;國外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總體中性,油價仍然維持低位。國內經濟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繼續面臨壓力,改革政策的落實和貨幣寬松政策將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較大的影響。”
不僅如此,華夏海外收益A人民幣今年上半年規模的快速增長同樣領先。據Wind數據顯示,華夏海外收益A人民幣今年來業績回報9.81%,排名同類第一;近6月業績回報9.99%,仍是同類第一。
直投海外債基 華夏QDII的“王炸”
所謂的策略,就是謀略。在國內以主動投資能力見長的華夏基金,在穩健收益QDII的布局上也選擇了與別人不同的道路,直接投資海外債基。盡管這對基金經理的選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對華夏基金公司來講,卻顯得游刃有余。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華夏基金發行了國內第一只直接投資海外債基的QDII產品——華夏海外收益債券基金,該基金直接投資于海外債券而非債券型基金,以全球固定收益類資產和具有固定收益特征的金融工具為主要投資標的,包括債券、房地產信托憑證等,對權益類產品參與較少。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由于各國經濟政策存在差異,投資于全球范圍內的債券有望平抑債券波動而獲得較穩健的收益。特別是在中資企業海外債的投資上,該基金能夠充分發揮本土研究的優勢,挖掘信用等級被低估的個券而獲得超額收益,的確值得關注。
還有,就是從華夏海外收益成立以來各階段的業績回報來看,也并未讓持有人失望。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其近一年的業績回報為17.27%,同類前五;近三年的業績回報34.07%,同類亞軍。
“受利率走低和避險情緒擴大的影響,二季度債券市場收益依然強勁。以美元計價的巴克萊美國債券指數和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指數季度收益率分別為3.03%和4.62%。展望三季度,出于避險需求以及對美元升值的預期,債券QDII對投資者吸引力仍將遞增。”上海證券分析師在其最新研報中稱,截至7月20日,109只QDII基金中有39只已暫停大額申購或已暫時關閉申購通道,占比35.78%。“此次約四成QDII采取限購措施,顯示出繼2015年4月港股QDII遭遇熱捧后,投資者又一次鼓起了對海外市場配置的熱情。”該分析師如是說。
值得欣慰的是,華夏基金公司并未將有意愿投資QDII債券的投資者拒之門外,于7月25日發行了華夏大中華信用精選債券基金(QDII)。這一行為自然也受到了投資者的“投桃報李”,華夏大中華信用精選A一日售罄,總募集規模是19.33億元人民幣。該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同時也是華夏海外收益的基金經理,現任華夏基金董事總經理,固定收益總監的劉魯旦認為,“全球央行貨幣政策繼續寬松,維持市場流動性充裕,目前正是布局海外市場債券的良機。”
那么對于華夏大中華信用精選未來的投資策略,劉魯旦表示,“亞洲信用債依然是當前資產配置優選品種。中資企業境內外利差明顯,同境內發債相比,企業在境外債券的利差更高。國內貨幣政策穩健,房地產等企業基本面改善,中資海外債與歐洲政治事件關聯度低,市場表現穩健。同時,英國退歐公投后,出現基本面較好、有一定跌幅的AT1債券,也有介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