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英
[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不斷創新,完善技術手段,以提高東北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水平。
[關鍵詞]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hrough continuous innovation, perfecting the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northeast soybean cultivation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Key words]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soybea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東北地區憑借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基地之一,為栽培優質高產大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然而優質高產大豆的栽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技術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通過對東北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進行研究,全面分析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因素,積極開拓發展栽培技術的新思路,改進大豆栽培技術中的缺陷,提升栽培技術水平,促進東北地區優質高產大豆的生產,提高大豆的質量與產量。
1 東北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的概況
東北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的起步較晚,處于較為基礎的階段,發展尚未成熟,仍然存在著問題。大豆栽培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沒有與東北地區的環境因素完全融合,導致栽培技術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被固定的傳統模式所束縛。尤其在病蟲害防治方面,缺乏經驗,防治效果不明顯,給優質高產大豆的栽培造成不良影響[1]。
2 東北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的探究
2.1 改進東北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
針對東北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及時處理,積極改進栽培技術。改進栽培技術主要從增強病蟲害防治入手,重點凸出栽培優質高產大豆在防治病蟲害方面的手段,綜合治理,促進大豆的高品質生產。為了保證大豆的品質,其生長的土壤環境必須綠色無污染,這決定了病蟲害的問題不能簡單利用化學農藥來解決,而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體系進行綜合性的治理。例如在大豆的播種環節,可以完善種植的布局,控制大豆的生長間距,盡可能減少病蟲害的波及范圍,同時為病蟲害的治理提供相應的活動空間。利用生物技術代替傳統的化學農藥,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證生產培育過程中大豆不受到污染,提升大豆的質量。應對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病蟲害,需要采取對應的防治措施,不能一概而論,降低防治效率,積極總結病蟲害發生的規律,提取經驗,依據其時間、地點分布現象對下一階段的防治措施進行完善,控制大豆生長基地的病蟲害,及時進行排水工作,有效抑制病蟲害的發生[2]。
2.2 因地制宜發展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
利用東北地區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是提升大豆品質的關鍵舉措。在品種選擇方面,應該考慮到東北地區高寒、霜期較短的特點,選取耐寒性能好,生育期較短的種子,使得大豆在有效積溫較高的時段內完成生長發育過程,避開霜期,進行有效培育。在種子的處理上,需要對大豆種子進行精挑細選,把干癟、色澤暗淡等質量不高的種子篩選出來,以保證種子的發芽率。在耕地的松耕方面,要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整治,在地勢低洼、濕度較高的地塊可以采用深松播種的方法,反之在春旱較為嚴重,土壤含水量較低的地塊則不能簡單使用深松方式,以免破壞土壤的基礎,造成土壤肥力的流失,不利于大豆的生長。在大豆播種期的選擇上,必須充分考慮有效積溫的因素,還應盡量避免霜期,使得大豆在無霜期內基本發育完成,減少霜期帶來的損害。東北地區大豆的播種主要采用“壟三”栽培法,即在秋季或春季用“壟三”耕播機起壟,壟底、壟溝各深松 1 次,深度為 26.5cm,犁底層 6.5 cm,松土帶寬 8.0 cm。該方法能有效控制土壤肥力的均衡分布,將播種過程與耕種結合在一起,提高效率,鞏固土塊結構。東北優質高產大豆的栽培需要因地制宜實現標準化栽培,統一生產,實施高效的田間管理,在施肥、除草項目中遵循一定的規律,使得大豆的栽培過程稱為一個有機的系統,提升大豆的質量與產量。
3 結語
糧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動力,大豆作為主要農作物之一,其產量與質量對社會穩定有著重大影響。東北地區的大豆種植十分普遍,對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的需求較大,發展空間巨大。通過對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深入探究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及時彌補其不足之處,積極創新,努力研制出高水平的優質高產大豆栽培技術,從品種選擇、合理輪作、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加以嚴格把關,以實現東北優質高產大豆的高效栽培。
參考文獻:
[1] 朱晶,徐玉花,宋豫紅,宋來成.大豆高油高產高效栽培試驗研究初報[期刊論文]- 大豆通報,2003(6).
[2] 姜海英,徐寶峰,許正學,等.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期刊論文]- 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