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丹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就目前而言,傳統的資源管理方法早已不能滿足今天社會的需求,如何保障森林資源管理與生態林業協調統一,確保生態效益的同時提升經濟效益的水平成為了廣大林業工作者探索的重點。
1 森林資源管理現狀
從提出森林資源管理理念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制度和規范,改善了森林資源監管體系,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幾十年雖然為國家建設累計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耗材量達驚人數據50多億立方米,但總體上我國的森林資源仍然保持著不斷增長的良好趨勢,目前森林覆蓋率比建國初期的森林覆蓋率翻了一番,由最初的8.6%增加到現在的16.55%,這種趨勢與全球森林資源總體下降的情況正好相反,顯示了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的美好未來。
2 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所謂林業的生態效益是指林業的良性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正面影響,經濟效益則是發展林業,把其當作生產原材料所帶來的經濟方面的收益。普遍來說,一般認為森林具有三方面的效益,包括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生態效益的價值遠超過作為原材料的經濟價值。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其實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態效益實質上孕育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如果過分追求林業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盡管在初期經濟效益可能收獲較大,經濟增長速度在短期內迅速增長,但是到后期,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導致環境惡化,其造成的損失會使經濟發展停滯或萎靡。如果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不僅能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且能保持其良好的勢頭。
3 林業可持續發展
要想實現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林業的協調統一,要想確保生態效益的同時提升經濟效益的水平,就必須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生態支持力、經濟能力和社會合力三個方面。生態支持力是指生態的承載力、自我調節力等。經濟能力是指資源儲量、資源使用效率、效益和增長率等。
3.1 科學發展
3.1.1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發展為核心競爭力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從而促進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有人提出了“數字林業”的概念,即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
3.1.2 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堅持實踐檢驗科研成果這一真理,然后將經實踐檢驗了的科研成果應用到林業生產實踐中去,起到指導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生產與科學研究嚴重脫節的難題。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鼓勵技術人員采取技術承包、轉讓、服務等手段及聯合開發、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3.1.3 加強林業生產基礎學科及應用技術的研究。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理論研究,做好森林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加強研究良種壯苗的培養技術,充分利用先進的栽培技術提高良種壯苗的成活率,抓好樹種結構、布局的調整;研究開發先進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來替代傳統的木材生產技術,加快提升木材生產總體技術水平的速度,提升木材和林產品的社會經濟價值,增強林業生產的市場競爭力。
3.2 建立完善法律機制
法律是最有效的保障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目前建立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林業的道路上,還需要不斷完善森林資源利用管理、森林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規等,實行強有力的執行力度,從“人治”轉變為“法治”。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發展林業產業,必須站在長期發展戰略的高度,制定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適應市場經濟的,具有科學性及前瞻性的新道路。求真務實、與時俱進,堅持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同時進行,合理、科學、高效地利用寶貴的森林資源,維持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努力實現以商品林的大發展帶動林業產業的大發展,林業產業的發展帶動林業旅游的發展,以旅游業的發展帶動服務業的發展,建立一條完善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林業資源開發體系,走出一條生態環保、高效創新的林業產業化道路。
參考文獻:
[1]陳建成.田明華.陳紹志.低碳經濟時代的林業技術與管理創新[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11(1).
[2]吳清文.談如何加強森林資源管理[J].科技:科技天地, 2011,(17).
[3]閆玉國,邵凱先.談對生態林業發展的分析[J].中華民居,2011,(1).
[4]陳小明.淺析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J].山中國科技博覽,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