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德友
現代林業是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由此可見,現代林業具有持久性、動態性、協調性、綜合性、可行性。
1 現代林業發展觀
1.1 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發展林業要立足于增加資源、改善生態,滿足全社會人們在物質、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發展對林業的需要。同時在林業發展中注意解決包括農民在內的生產經營者的收人問題,保護合法權益,解決廣大林業干部職工增加收人,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問題,特別是解決貧困林場、森工企業和自然保護區貧困職工的脫貧以及基本設施建設問題。
1.2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
改變人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觀念,實現“天人合一”。為了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拋棄人與自然的沖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的“天人合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林業發展上,無論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應當尊重自然規律,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產力。
2 現代林業發展思路
2.1 以木材生產為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林業建設要承擔改善生態,促進人與自然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推進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戰略步驟上,應根據不同地區的生態需要和森林功能,劃分生態功能區,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護不同功能的森林資源。在生產組織和技術措施上,應調整生產技術規程,使森林植被建設由注重取材的經營行為向森林生態系統經營轉變,建設以森林植被為主體、喬灌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提高生態建設的質量,必須實現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轉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生產關系上,應調整管理體制、投資經營政策等,明確新時期政府和市場在林業建設上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真正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府財政支持體系和市場調控體系,形成適應新時期林業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
2.2 加大人工林培育
實現由以采伐天然林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為主轉變的戰略目標。我國現有的天然林大部分處于大江大河源頭,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其生態價值無可估量,采取強制性措施保護這些寶貴的天然林資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木材供給隨之減少,而需求還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加,矛盾相當尖銳。必須正視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對木材及其他依托森林的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在加快生態建設的同時,重視產品生產。要保護我國的天然林資源,就必須對我國森林利用結構和發展模式進行重大調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實現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決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護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木材及其林產品市場潛力大、農村富余勞力多、山地面積大、社會資金充裕的有利時機,通過政府宏觀調控,結合市場選擇,按照不同所有制經濟承擔的不同職能,實施分類經營。
2.3 建立生態建設的動力機制
用新的生態指導林業建設,改善生態狀況,實現山川秀美,推進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使人們在思想觀念、科學教育、文學藝術、人文關懷諸方面都產生新的變化,實現人、社會人和自然人三大系統的協調,在各方面構建生態文明的新的社會形態。我國人口多,欠發達地區面積大,人為破壞資源的因素多,生態建設任務重,難度大,沒有強有力的政府機構采取行政的、經濟的手段,難以組織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因此,國家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生態建設的客觀要求,建立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市場運作的機制,調動全體公民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作機制。
3 結語
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實施科技興林。首先,利用高科技手段,要提高重視高新技術在林業建設中的發展和應用,推動林業經營和治理的科學化,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圍繞國家林業重點工程,促進林業科技與工程建設的緊密結合,不斷采用林業新技術、新成果提高林業產量;林業必然走向以生態建設為導向的現代林業發展之路上來,在這種背景要求之下,我國林業必須在能夠做好建設的基礎上,堅持生態化、社會化及科技化的道路,從而確保滿足社會對于林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趙芳.淺議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J].安徽林業,2009(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