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甜甜



每一座城市都有著它獨特的歷史文化。500年前,王陽明先生造訪貴陽,在此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500年后的今天,貴陽將他的“知行合一”作為城市精神。陽明祠作為承載了這份精神文化的傳承地之一,顯得尤為珍貴,它牽連著貴陽的城市生命氣息和脈搏,是貴陽人的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的象征體。在打造創新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大勢下,陽明祠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指向,不僅要像歷代守護陽明祠的前輩一樣悉心愛護、傳承發展,更要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于“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為貴陽這座城市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在中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的今天,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趨同度越來越高。中國用30年時間,完成了巨大的歷史性跨越,但在這個跨越過程中,也使得城市之間獨特的個性在物質建筑中迅速消失。
和許多城市一樣,如今的貴陽也變得高樓林立、繁華擁擠……看著一幢幢逐漸消失的老建筑,在為城市的快速發展欣喜之余,恐怕也會越發感覺陌生,似乎這個城市在不知不覺中與我們漸漸疏遠了一般。
誠然,城市需要發展,但如何在不失其本真個性的基礎之上發展,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拆掉一座建筑,再建起一座建筑,是在規劃書上用數字就可以預期的事情;但人們的精神文化世界卻不是一時就能建構起來的。因此,依靠文化、特別是歷史遺留的獨具特色的精神文化,理所應當地成為我們用以彰顯城市個性的不二選擇。
位于貴陽城東扶風山麓的陽明祠,是后人為紀念王陽明先生,于清嘉慶十九年依山所建。祠內殿堂中,有王陽明先生漢白玉坐像,祠內還有大量詩文碑刻和王陽明先生手跡。1814年建成至今,兩百余年時間,陽明祠難免受損。新中國成立以來,市政府先后于1987年、1994年、2000年多次對陽明祠進行維修、整治、改造。
今天的陽明祠內路徑逶迤,古雅的明清建筑群與參天古柏、百年銀杏、丹桂、翠竹相映成趣。在游廊及庭院中,有各種名貴的花卉及盆景,周圍辟有花圃、綠地,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休閑娛樂。古樸的建筑,優雅的環境,猶如一幅恬靜的風景畫讓人品味,令人遐思,意境格外悠長。作為貴陽城市的精神文明承載體,陽明祠經常開展文化展覽、講座等。
1982年,陽明祠被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成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晉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盡管受到黨委政府以及民間陽明文化者的極力保護,但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和發展,陽明祠區域已由最初的城郊逐漸融入城市中心,發展空間嚴重受限。
面對這種局面,云巖區成立了陽明祠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工作推進組,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認真組織開展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研究。項目工作推進組積極與國內知名規劃設計和研究機構合作,借鑒國內重點文物保護、歷史文化街區規劃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當前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的實際,對陽明祠保護提升及周邊區域建設開發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多方征求意見、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以陽明祠及周邊區域為重點,通過傳統文化融入和現代理念植入,推進陽明文化歷史街區項目規劃建設。
陽明歷史文化街區項目以陽明祠景區為核心,延伸擴展至周邊地區。項目東至中天世紀新城,西至文昌北路,南至蟠桃宮——月亮巖,北抵相寶山整個東山區域,總占地面積238.21公頃。利用項目規劃范圍內陽明祠、扶風寺、尹道真祠、文昌閣、華家閣樓等歷史文化建筑匯集的絕佳條件,依托對傳統文化的發揚和現代產業的融合,對文昌閣至東山片區進行整體改造提升。
規劃圍繞陽明祠核心景區、陽明文化廣場片區、陽明大道、陽明歷史文化街區、螺螄山——東山寺——仙人洞自然生態系統等五大核心板塊,重點建設陽明文化門戶形象區、陽明文化廣場、陽明祠、生態休閑綜合服務區、東山寺景區、仙人洞景區等13個功能區。
其中,陽明祠核心景區在不改變陽明祠現有建筑風貌、布局和古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對陽明祠整體進行修繕改造,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深入挖掘陽明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現實價值,設立陽明紀念館、陽明書院,在原武警總隊招待所地塊建設陽明客棧,進一步完善接待服務功能,使陽明祠真正成為朝拜、祭奠、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場所、基地。
以“陽明文化”為主題,以“生態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時尚文化”為次主題,陽明祠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將形成集休閑與文化聚集、生態與商業輝映、歷史與現代結合的傳統文化特色的商業休閑區,恢復和再現貴陽“城市記憶”和歷史文脈,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陽明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以德治國、執政為民的一個重要文化源泉。王陽明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干,倡導的仁愛、民本、和諧、中庸、誠信等最基本、最核心的價值觀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貴陽是王陽明先生的悟道傳圣之地,是陽明文化的發祥地和傳播地,與陽明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但長期以來受地域交通、思想認識、對外宣傳等制約和影響,知名度、傳播力都遠遠不夠,沒有形成特有的、有影響力的“王學圣地”品牌。
陽明祠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在對陽明祠文化遺址進行修繕保護、改造提升的基礎之上,借文化產業之力,弘揚傳統文化之美,把陽明祠打造成貴陽市集研究、傳播和產業發展等為一體的傳統文化宣揚平臺,將大力促成貴陽市弘揚陽明文化的濃厚氛圍,也為進一步深入挖掘貴陽城市文化脈絡,豐富城市文化內涵起到重要作用。項目通過與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項目配套實施環境改造提升,還能有效改變周邊市容環境面貌,改善市民生活、居住條件,推動中心城區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城市品位與品質。
每一座城市都有著它獨特的歷史文化。500年前,王陽明先生造訪貴陽,在此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500年后的今天,貴陽將他的“知行合一”作為城市精神。陽明祠作為承載了這份精神文化的傳承地之一,顯得尤為珍貴,它牽連著貴陽的城市生命氣息和脈搏,是貴陽人的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的象征體。在打造創新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大勢下,陽明祠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指向,不僅要像歷代守護陽明祠的前輩一樣悉心愛護、傳承發展,更要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于“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為貴陽這座城市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感謝云巖區區委區政府、區文體局對本文撰寫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