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甜甜



“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就是誘惑于傳說/即便遠方的風景/并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迷人的錯/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
旅行最初的意義,或許是像汪國真先生所描述的這般,離開熟悉的地方,去感受陌生的山、水、風景和人情。
疲憊的身軀越是蜷縮在棱角分明的高樓大廈之間,心靈就是越是不由自主地向往著遠行。近年來,旅游漸漸成為人們釋放心靈的旅程,對游客來說,無論是寄情于山水,或是尋訪古跡、緬懷歷史,旅行都是一次身心的舒展釋放。
如此一來,旅游產業的發展逐漸在城市社會經濟發展中顯現出重要地位,一個城市獨特的旅游品質,也成為了對外宣傳的重要名片。這張名片上印著的,或許是得天獨厚的山水、濃郁的民族風情,也或許是歷史文化古跡。但最契合當下城市旅游業發展的,無疑是將文化與旅游相融合,讓人們既看得見別樣的山水風貌,又感受得到深沉的文化鄉愁。
對“爽爽的貴陽”而言,位于市南部的花溪區素有“高原明珠”美稱,是著名的風景旅游區。以十里河灘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孔學堂、花溪公園、天河潭、鎮山民族文化村、青巖古鎮、高坡民族風情旅游最為著名。其中天河潭風景區、青巖古鎮景區、濕地公園為國家級4A級景區,區域內有各類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80處。
除了豐富的旅游景點資源,花溪悠久的歷史也使得文化積淀十分厚重。由于地處西南蠻荒之地,“改土歸流”時間較晚,有文字記載僅有600多年,但花溪區較為完好地保留了明清“干欄式”民居建筑文化、民族民間文化、軍事文化、石文化、歷史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
青巖古鎮城內,有寺、廟、閣、祠、宮、堂、樓近20座,城外周邊亦有10余座,許多還頗具規模,至今保存完整。儒、佛、道、天主教、基督教及本土宗教和諧共存,可見青巖古鎮在歷史上的繁盛昌榮、民風淳樸、社會穩定。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繁榮的途徑,只有充滿文化內涵的旅游才能讓人駐足品味。近年來,花溪區的旅游品牌形象不斷提升,2016年2月,花溪區成功入圍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
當下,花溪區正走在建設文化旅游創新區的道路上。在依托自身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資源基礎上,以青巖古鎮為核心,堅持文旅融合,注重挖掘各種文化資源,不斷豐富旅游內涵。
花溪歷史遺跡眾多,普查登記過的就有394處,對這些不可移動的文物,花溪區以堅持項目建設與文物保護并重,并結合景區建設的方式努力將保護與傳承“統起來”。近年來,對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青巖古鎮,一方面拆除原來影響文物古跡的設施,另一方面恢復重建了藥王廟、黑神廟,恢復連通北城墻、西城墻,提升改造壽佛寺廣場、兩湖會館,重新布展狀元故居、周恩來父親曾居地等。
花溪地靈人杰,山川磅礴,清淑之氣孕育了眾多名人才子。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中蕃,康熙年間一代才子、《康熙字典》纂修之一的周漁璜,把大陸先進的農耕文化帶到臺灣、被臺灣人民樹碑立傳并建廟的周鐘瑄,官居二品、為官清廉、深得民心、重修登州蓬萊閣、把油茶引進家鄉陳亮堡的劉清父子,滇黔兩省第一位文狀元趙以炯,貴州第一石刻“是春谷”的拓建者謝庭薰,以詩、詞、曲和書畫譽滿京華的姚華,民主革命斗士、貴州剪辮第一人平剛……他們的故事,構成了花溪豐富的歷史人文文化。
為深入挖掘歷史人文典故,制作文化旅游產品,花溪區先后編輯出版了貴州旅游文史系列花溪卷《高原明珠花溪》、《花溪印象》、《溪在花澗 我在溪邊》、《青巖細語》等書籍、畫冊,將花溪的人文歷史、景區的特色景觀收入其中。邀請省內外各媒體到花溪采訪報道,制作電視節目進行播放,以此推介花溪的景區和文化。如近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以及上海、湖南、云南等各省級衛視對青巖古鎮、高坡苗鄉、濕地公園等作了多次專題報道或展示。這些充滿人文內涵的書籍和視頻,增強了花溪旅游吸引力和競爭力。
同時,花溪還是個少數民族集聚地,區內有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數33%。根據本地少數民族同胞能歌善舞,民族文化活動豐富的特點,花溪區深入挖民族民俗文化,豐富文化旅游活動。利用正月十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民間節日開展歌會、民族民間歌舞大聯歡等活動,堅持舉辦“花溪之夏”藝術節,通過市場化運作,精心策劃組織天河潭浪漫七夕活動和青巖舞獅、耍龍、跳花燈等活動,讓游客到花溪來有玩頭、有看頭,增強文化的體驗性和游客的參與度,豐富旅游內容。
為豐富青巖古鎮旅游業態,讓文化在這里匯集、凝聚、沉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花溪區充分依托招商豐富業態,以青巖古鎮改造提升為契機,引進企業實施北門旅游綜合體、南門文化旅游產業區、文凡·狀元別苑超五星級酒店和張公館恢復重建等項目。其中,青巖·尋坊項目是一個范圍達13萬平方米的產業集群,包含黔茶、黔酒、黔菜、苗藥等眾多參與體驗式博物館,各種風格迥異、不同檔次的酒店、客棧、青年旅社,以及時尚親水酒吧一條街,民俗文化一條街等。在古鎮周邊建設貴州駿馳國際賽車場,這是貴州第一個國際賽車場,含汽車賽事、賽車改裝配件銷售、汽車酒店等。
另外,依托發揮青巖古鎮、天河潭、十里河灘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品牌效應,花溪區正按照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標準,進一步完善各景區功能布局,著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并且聯動孔學堂和濕地公園同頻發展,充分利用孔學堂作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放大平臺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優勢,借助大成精舍酒店與中華文化研修園等建設, 著力老城區的改造提升,打造文化商業步行街,建設山、水、城景區形態精致、疏密有致,融旅游休閑、文化創意、創新創業為一體的主題文化旅游園區。
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花溪區文化旅游創新區的建設而今已落地生根,這片土地正孕育著的,是根植于其歷史、傳統、文化的山水人文建設。
當越來越多的人來到花溪旅游度假,他們在這領略到的,不只是景色秀麗的山水風貌,還有真實而富有人情味的花溪。他們不再只跟著舉紅旗的導游匆匆而過,他們從花溪帶走的,也不再只是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還有藏著古人故事的書冊、描繪著山水倩影的圖畫、以及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
(感謝花溪區委、區政府對本文撰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