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歡


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顆美麗的星球,這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蓋,從太空看地球,更像是一顆蔚藍色的巨大水球。水與人類息息相關,人類文明大多起源于江河流域,水是生命之源頭、生產之要素、生態之基礎,水是人類生產和發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資源,水是人類文化源遠流長的載體。
地處黔中腹地的清鎮市,位于長江中上游南岸,距貴陽22公里,是貴陽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級市。四湖托市、三水縈城的清鎮,是貴州獨有、全國罕見的富水之城,被譽為“西部錦繡湖城”。清鎮市境內的紅楓湖、東風湖、索風湖三大人工湖泊水域面積達92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6.5%。其中,紅楓湖距城區僅2公里,蓄水量達5億立方米,是貴陽市400萬市民主要的飲用水源地。“湖在城邊”,曾經是清鎮發展的最大優勢;“企在湖邊”,也曾經是清鎮工業的最大特色。
因水而興的清鎮,產業興盛于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烏江梯級水電站開發和“大三線建設”時期,一大批中央、省屬“三線企業”相繼入駐,促進了清鎮產業結構的形成和城市的建設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清鎮已發展成為貴州著名的工業和能源基地。曾經一段時期,令清鎮人民引以為豪的是工業經濟發展始終走在全省前列。
清鎮,盛在于水,衰亦在于水。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在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傳統比較優勢遞減的背景下,清鎮市的工業經濟出現低迷、徘徊。與之相伴而來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讓坐擁紅楓湖的清鎮付出了慘重代價。湖畔工廠林立、礦山遍地,濃煙四起、塵土飛揚,沿湖筑成了清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半壁江山”,且絕大多數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資源型企業。至1996年前后,清鎮市污染物排放總量占到貴州全省的六分之一,成為全省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加之隨著紅楓湖旅游業的急速升溫,使得紅楓湖的污染更加嚴重,水體水質惡化嚴重,至2007年已降為V類和劣V類,嚴重影響著貴陽400萬人民的飲用水安全和身體健康。
水,是清鎮的靈魂。這個擁有300多年建縣歷史的中國西部縣城,用綠水青山換GDP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繼續,行進在“爬坡過坎”啟程路上的清鎮,也因此變得步履蹣跚。這不得不讓清鎮市去主動選擇一條雙贏之路——生態文明建設路。清鎮不僅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快速崛起,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上更需要自覺的責任和擔當:堅守生態底線,在守衛藍天、碧水、綠地的戰斗中敢于亮劍;在發展創新的道路上堅實有力地邁出每一步,釋放出更多更大的生態紅利,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為貴州與貴陽的發展大局作出應有貢獻。
紅楓湖,是貴陽400萬市民的大水缸。紅楓湖的保護與發展,也是清鎮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多年以來,清鎮全市上下知難而進,全力以赴,以高度的生態自覺奏響了一組和諧雄渾的“保湖大合唱”,從“圍繞‘兩湖做文章”走向“跳出‘兩湖謀發展”,牢牢守住了生態環保陣地。自2008年起,清鎮市提出“保湖富民”的工作思路,將紅楓湖、百花湖“兩湖”一二級保護區范圍設為禁止開發區、準保護區,將與“兩湖”相關的鄉鎮設為限制開發區。實行鐵腕治污、鐵腕執法,環評不過關的項目一律不得建設,環保設施未經驗收的項目一律不得投產,生產過程中未實現達標排放的企業一律停止生產,最終促成紅楓湖沿湖一半多的涉污工業企業陸續“退二進三”、“退城進園”。其間,一手抓治理,累計投入資金逾18億元實施綜合治理工程27個;一手抓保護,拒絕上百億元、存在污染隱患的投資項目達40余個。關閉了五礦(貴州)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清鎮玻璃廠、清鎮東山水泥廠、清鎮國佳礦產資源開發公司、清鎮市興達養殖場、水晶集團、華能焦化、貴州化肥廠等一批涉水重點敏感企業,完成了清鎮發電廠異地搬遷、取水口自然村寨363戶住戶搬遷,拆除了紅楓湖一、二級保護區排污口。目前,紅楓湖水質總體持續向好,取水口水域達到Ⅱ類標準,已呈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取得階段性成效,賦予了清鎮更高、可持續的生態和經濟價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清鎮是貴陽最大的飲用水源地,守護紅楓湖,是清鎮市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和重要擔當。保護一方生態,發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上需要實踐也需要創新,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才能開啟清鎮市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文明建設。
通過一系列實踐創新,清鎮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了諸多創新型成果,升級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讓如今的清鎮釋放了更多更好的生態紅利。清鎮的天更藍了,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7.53%,在貴陽11個區(縣、市)中名列前茅。清鎮的地更綠了,森林覆蓋率達45.27%,并逐年增加1個百分點;建成區綠地率達39.8%,綠化覆蓋率達42.5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2平方米。清鎮的水更清了,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紅楓湖水質持續穩定在Ⅲ類,取水口水質達到了Ⅱ類。清鎮的環境更靚了,城市污水、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提高到100%和60.8%,工業污染源治理達標率和環境質量指數保持100%,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100%,危險廢物處理率達100 %。先后獲得全國農村科普示范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西部百強縣、中國西部投資軟環境最佳市等殊榮。“十二五”期間,清鎮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5%的較快增長速度勢頭下,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8%,已步入經濟快速發展、生態日益改善、堅守兩條底線的新常態。
無論是天空大地還是山川湖泊,人類都應該遵循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高舉生態文明旗幟,清鎮吹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軍號角,認清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用創新與實踐去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今天,這面飄揚在清鎮上空的綠色旗幟,已舞動出當下清鎮人民最飽滿、最豐潤的精氣神。可以堅信,生態文明之基,終將高高托舉起清鎮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宏闊理想。
(感謝清鎮市政府對于本文撰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