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歡



中國是一個多山之國,山地面積占到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自古以來山地便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條件,人與山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俄n詩外傳》曰:“仁者何以樂山,山者萬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殖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吐生萬物而不私焉,出云導風,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山?!痹诠湃搜壑?,山地是他們與大自然相依的生存環境,大山用寬闊的胸懷包容和哺育著天地間各種生靈,對于山,人們既依戀又敬畏。
作為全國山地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貴州省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省會貴陽更是以“貴山之陽”而得名,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地方。貴陽的地形走勢呈東西向延展,地勢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具有明顯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從地形上看,山地是隆起地區,可從經濟上看,往往也是低谷地區。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山地地區的經濟發展要滯后于平原地區。貴陽的山地呈現出自然地理的差異性和生態環境多樣性,山地資源的利用方式和發展模式,關乎貴陽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前景。自古以山為伴的貴陽人,今天在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下,立足山地資源的多樣性、珍稀性和交融性,挖掘山地民族文化內涵,大力發展山地農業和山地旅游業,守住青山綠水的同時建設創新型中心城市,這對于維護山地生態系統安全,持續利用山地資源具有天然耦合作用。
息烽縣地處省城貴陽市北郊,全縣總面積1037.15平方公里,境內山峰聳立,南望山、西望山兩大山脈東西排列,山地、丘陵、小盆地縱橫相間。勤勞的息烽人民曾與這塊相依相存的土地共同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如今的他們更是將自己與這片山川緊密聯系起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著力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大力培育新型山地旅游業,為致富與生態和美的有機統一不懈努力。
為了把“山歌”唱得更響亮,為了把“山字經”念得更漂亮。息烽縣大力發展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的現代農業,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效規范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品牌打造、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等手段,延長了產業鏈,增強了競爭力,也帶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并形成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進一步激發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為了助推山地農業快速發展,按照統籌規劃、分工協作、集中投入、整體推進的思路,息烽縣構建了基礎設施保障體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完善園區設施。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落實最嚴苛的要求,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監管。堅持嚴格執法和推進標準化生產兩手抓,“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硬,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在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也打造著屬于息烽的特色農業品牌。
正如大地孕育著無限的生機一樣,今天的息烽,果品、蔬菜、肉雞三大主導產業分別占全市10%、15%、32%的市場份額,農業發展的喜人勢頭,更是讓息烽人民感恩于這片鐘靈毓秀的山地。提起息烽,那酸酸甜甜的紅巖葡萄、香糯撲鼻的苗姑娘小米鲊、辣勁爽口的陽朗雞都讓人饞涎欲滴。正是在這樣的生態空間和地理環境中,一個地區獨有的特色與魅力才能最大地彰顯出來,成為吸引人向往的所在。
在山間,除了原生態的瓜果梨桃美食美味,還有著無限的風光。山地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山地旅游業的興起,山地旅游的火熱同樣會反哺山地農業的增長,農旅深度融合的綜合性開發,讓息烽奏響了山地資源發展的新樂章。集特色農業、健康養生、紅色旅游為一體的“黎安—陽朗”休閑示范園區;以中心集鎮為節點、苗族文化為特色、核桃和獼猴桃為主的“小橋河—青山—石硐—貓場”公路沿線;集生態旅游、休閑度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林豐—柏香山—金星—鹿窩(西山鎮)” 農旅互動體驗區;以休閑娛樂、水上觀光、鮮果采摘、田園風光為一體的“紅巖—大寨—潮水” 鄉村旅游區;以蔬菜創意種植、民俗風情、娛樂休閑、農事體驗為一體的“高坡—燈塔—幸?!ぷ印?互動發展綜合區,這些散落在息烽山地里的旅游資源,正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一般,在黔中大地上發出耀眼的光芒。
息烽的山地是如水墨畫卷般的煙青色,山里的天空,偶有清淺細雨,在縹緲的云霧里,溫泉潤澤了人們的心靈。作為開發時間較早的天然溫泉,息烽擁有厚重的溫泉文化,在積累了溫泉旅游項目經驗的同時,聚集了一批重視養生的大健康旅游群體。當全身浸在熱泉里,溫滑清澈,盡情享受著天然給予人那種舒服親切之感時,人會顯得格外逍遙自在。馬克思將自然界稱為“人的無機的身體”,或許只有在山地、在自然、在林間,才能讓人忘卻凡塵往事,心中無物,心中無我,天地與人終成一體。
山地曾經制約著貴州農業的發展,依靠傳統種植業的結果是投入大收成少,顯得事倍功半。如今的山地卻成為了息烽農業發展的最大特色,立體化的農業特征和良好的生態優勢,讓山地農業猶如一座亟待開發的“金礦”,巨大的潛力讓其成為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優勢產業。山地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著深厚的淵源,寄情山水間是多少名人雅士的夢想,它對中國文化有著至深的影響。山地的自然風情和人文風情都為新型山地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人與與山地和諧共生、與自然和睦共處,既是生態理念,亦是哲學理念。
人類從最初與天地萬物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到累積了關于自然事物的經驗和知識,最后總結成為了與自然同源同體的天人關系。在現代化進程加速、人們回歸自然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的今天,合理有序開發山地農業資源,塑造田園景觀式農家生活,挖掘山地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的山地旅游資源,是人們依賴和珍視自然環境、生態資源和地理優勢、維持生存繁衍的有效途徑。山地農業與山地旅游業的創新發展,既是自我突破也是華麗轉身,它肩負著構建生態文明新格局的責任,擔負著城市經濟發展永續繁榮的使命。
(感謝息烽縣政府對本文撰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