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燕萍(泉州師范學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基于體育教育專業“以賽代考”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 陳燕萍(泉州師范學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針對師范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考核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體育專業術科實施“以賽代考”考核方式,對“以賽代考”的優勢、比賽的基本形式進行全面的探討,以期通過“以賽代考”的方式,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推動教育考核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嘗試。
體育專業 以賽代考 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崗位對體育專業化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培養素質過硬的體育專門人才,以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社會人才需求,豐富實踐考核環節的內涵,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識和獲得基本技術和技能。針對體育教育專業技能課的傳統考核方式的弊端,對主修課程技術考核進行綜合探索改革,提出“以賽代考”的方式代替以往的傳統考核方式,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團隊意識,提高學生裁判與競賽組織能力,促進考核成績更加公平、公正、公開;使學生從“要我練”轉變成“我要練”,逐步養成“比、學、趕、超”的良好學風。學業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對于教師來說,是檢驗教師的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在“以賽代考”的探索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開闊視野,拓寬其思維,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體育教學發展。對于社會來說,可以培養綜合性體育人才,培養學生步入社會后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一個好的教學模式是至關重要的,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才能使學生的能力得以培養。
2.1、缺乏協作能力的培養
傳統體育專業技能課的考核方式以單人為主。即學生按照大綱要求的考試內容進行練習、考核,缺少一定的靈活性,考核呈現的單兵作戰方式,導致學生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課后練習都以個人行為為主,集體協作精神欠缺;即使教師提倡學生相互配合,互相幫助,這種協作也是被動的,忽視學生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這與當前素質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馳。
2.2、忽視學生創新性運用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體育專業技能實踐教學模式多以由教師規定考核內容,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練習、考核,這種考核模式規定內容較死,教學觀念落后,課程內容與學生、社會生活脫節,無論課程結構還是內容,基本上都是理論性、學術性比較強,沒有體現出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中心,以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為基礎,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育觀念,體育技能特色體現得不夠,覆蓋面窄、靈活性不足,不利于學生主動思維,制約學生整合所學知識,限制了學生創新性運用能力的發展。
體育考核是檢驗體育基礎知識、技術和技能的一種重要手段,“以賽代考”中,比賽也是考核的手段,比賽的目的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感受到考試的嚴肅性、正規性和比賽的競技性,為學生提供了交流平臺,加強學生對教與學的認識,促進學生動作技能水平、裁判能力、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得到提高,通過集體參賽、個人達標賽、賽考合一等形式達到評價學生學習的目的,是一種新型的評價方法,具有其自身優勢。
3.1、競賽內容的先知性
體育專業每項動作技術、技能的掌握,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需要依靠勤學苦練才能獲得。因此,開學初將學期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時數、競賽方法公布,并將這部分競賽內容的考核要求附以詳細競賽規則和競賽內容細則,預先向學生公布,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提早安排學習計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考核體系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和獲得基本技術、技能,最終達到教學的預期目標。
3.2、競賽內容選擇具有操作性
改變技術、技能考核規定的內容,在實施“以賽代考”的過程中,教師對考核內容只作宏觀把握,在微觀上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操作權,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取長補短、認清自己的不足,發揮自身的特長,又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如健美操比賽,教師將教學內容和自學內容進行重整,學生按照教師教學內容規定的套路動作,加編套路規定動作以外的教學自選動作成套參賽;又如體操的隊列隊形比賽,只規定學生按原地動作、行進間動作、圖形行進、隊形變化等四項指定內容中,由學生自選內容和行進路線進行自主編排,且融入完整比賽中;同時,在完成指定內容前提下,可自行增加內容以提高精彩程度,增加比賽的觀賞性。這樣,在完成教師的基本要求基礎上挖掘學生內在潛能,使學生的能力各有所長。
3.3、運用考核導向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同時,對學生的學習也具有導向性。在普修課程“以賽代考”的探索中,教師將教學計劃外的動作、技術相應難度升級列入比賽中供學生選擇,如武術增加高難度的騰空動作;將音樂、舞蹈內容融入健美操,以舞蹈、美術等融入體操,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信息,產生新穎、獨特、有價值的動作,將部分相近的動作技能調整到一起,以利于動作技術理解和技能的形成,促進學生在體育技術方面自學能力的提高,指導學生自學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潛能的發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更新學生的知識結構,并把培養學生創造性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放在首位,加深了學生對現有知識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形成良性循環,以適應教育改革大背景。
4.1、建立完善的競賽體系
根據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特點,結合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主修科目情況,實行田徑、武術、體操、健美操、球類項目的技術、技能以“以賽代考”的考核方式,并在每個學期全面鋪開,將主修科目各項目的考核內容分別在各個學期相對應的納入競賽內容,配以相關的競賽規程和評分細則,大一第1學期實行體操的隊列隊形,第2學期為田徑、籃球,大二第3學期為武術、足球、健美操;第4學期為排球、乒乓球,每個項目分別在期末考試時,以比賽的方式進行考核,將各項比賽獲得相應運動項目的成績,占一定比例列入期末總成績,或將各項比賽獲得相應運動項目的成績,作為期末總成績。同時,在大三第6學期,舉行基本功大賽,作為取得專業實踐學分的考核依據,競賽內容分為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類兩大部分,其中理論內容為綜合基礎知識;運動技能包括田徑、體操、球類、武術等四項內容,而球類以籃球、排球、足球現場隨機抽取一項參加比賽,經過實驗探索,逐步與教學計劃形成相配套的考核體系。

技術課程項目比賽時序安排表
4.2、“以賽代考”基本形式
4.2.1、團體參賽方式
現代教育十分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傳統的以個人考核為主的弊端,在體操、隊列隊形、健美操、球類的考核中,通過抽簽、教師指定、學生自由組合的形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團體”教學方式,增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信息相互交流,團體成員發揮集體智慧,共同討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創造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和實踐,并以團體比賽的形式進行考核,團體的成績記作個人的基本成績。這種考試不僅鞭策了后進學生,也增加了優秀學生的責任感,形成了濃厚的互幫互練的學習風氣,起到了既促進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又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的作用。
4.2.2、個人參賽形式
以個人方式參加項目的技術達標比賽,主要在個人與個人之間教學比賽,將參賽的成績作為學生個人基本成績。田徑項目設置七項全能達標,以個人方式參賽;乒乓球項目以單人方式進行教學比賽,通過教學比賽中設立全能、單項名次,并給予一定的榮譽和獎勵的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作為參賽隊員,可以通過訓練,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提高自己心理的適應能力,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則必須在平時的課中,努力認真的學習,這樣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大有好處。同時,學生在參賽中了解競賽規則和裁判工作,讓他們掌握裁判技術,裁判知識,對于裁判工作,提高他們的責任心和上進心,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2.3、賽考合一
以比賽的形式代替考試,實際上是通過組織正規的比賽,提高學生積極參與,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以賽代考”作為一種新型的考核方式,具有考核集中、規模大、考核透明度高,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特點。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涵蓋所有項目都以比賽的方式進行考核,可將這一部分考核內容納入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作為補充,采用隨堂、分散考核的方式,再以占百分比的形式計入總評,力求全方位對學生作出評價。如球類的基本技術、武術項目部分考核內容、田徑的技術評定等。
5.1、“以賽代考”作為體育專業教學改革一種新的考核模式,克服了傳統體育專業術科考核的諸多弊端,真正達到了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5.2、“以賽代考”使學生感受到考試的正規性和比賽的競技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風采、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歷練自己裁判能力綜合舞臺,促進學生動作技能水平、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得到提高。
5.3、“以賽代考”的考核體系基本成型,通過集體參賽、個人達標賽、賽考合一等形式起到評價學生學習的目的,達到預期效果。
5.4、“以賽代考”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還存在很多不足。在集體參賽時后進學生會受到排斥,不能體現學生間的互相幫助;由于比賽的時候發揮失常,而造成了與自己水平差異較大的運動成績,導致考核失敗,這些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摸索。
[1]游銘鈞.論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