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探索*
◆高潔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是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堅持普遍性與職業性、繼承性與創新性以及參與性和教育性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其班級文化應主要圍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基本內容,通過教育信息化,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物質文化環境,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多形態的制度文化,豐富精神文化建設,實現師生共同的人生追求等途徑。
信息技術;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2.054
班級文化(Class Culture)是在班級管理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彼此之間以及學生群體內部之間共同創造的一切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環境[1-2]。研究表明,班級文化表現了一個班級獨特的群體精神,體現著班級的靈魂所在。班級文化環境和底蘊的好壞,不僅影響著塑造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而且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式都發生巨大變化,班級文化也隨之被賦予新的內涵。
但目前,我國班級文化建設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教育領域,對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成果相對薄弱。更為重要的是,已有的關于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尚不能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帶給高等職業學校、高等職業生以及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也不能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資源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更不符合當前高等職業學校班級組織形式的現實需要。因此,探索信息技術背景下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原則、內容與途徑,以更好地促進高等職業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當前班級文化建設的新課題。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特別是數字化校園服務平臺的建設以及微課、MOOCs及精品課程網站等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教學與組織管理形式有了新的變化,在線的虛擬班級成為學生學習與交往的新的空間[3]。這種新的變化給班級文化建設帶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當前的班級文化建設模式仍普遍停留在固定班級文化建設的模式,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班級不僅是現實物理空間的班級,還包括虛擬班級;
其次,班級文化制度建設形態單一,制度執行方式落后,以紙質的班規、班約建設為主,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傳播媒介拓展班級文化制度建設的形式,提升制度運行的效能;
最后,班級精神文化建設途徑、方法滯后,仍以傳統的班會、班級活動為主,缺乏民主意識,班級凝聚力不強,不能應用線上線下的平等互動交流等形式開展班級精神文化建設[4]。
普遍性與職業性相統一的原則 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首先是一種班級文化,符合一般班級文化的共性和內涵,具有教育功能、制約功能和導向功能[5]。同時,班級文化又屬于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高等職業學校自身鮮明的職業性特征。因此,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班級文化建設,應該符合高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追求,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職業特征融入信息化班級文化建設之中,遵循“普遍性與職業性”相統一的原則。普遍性原則是指高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要與普通高等學校班級文化一樣,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職業性原則就是要緊緊圍繞高等職業教育培養“職業人”的目標,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特色。
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的原則 文化是思想精髓和風格的積淀,每個學校的班級文化是一個學校、班級的發展和進步歷史過程的表現。班級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在學校文化基礎之上的。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班級文化的建設也賦予時代的內涵,教師、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都在發生巨大變化。班級文化建設應符合信息時代的要求,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班級文化,塑造班級獨有的文化特色,增強班級凝聚力,促進學生的團結與進步。
*基金項目: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前教育研究發展中心)項目(課題編號:JD2015S10);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編號:15JG016Y、15JG012Q);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6ZDKJ003、2016ZDKJ002)。作者:高潔,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教育信息化研究(710100)。

圖1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等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內容模型圖
因此,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班級文化建設,應該在繼承和發揚高職學校文化的基礎上,探索信息時代的高等職業院校的班級文化,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的原則,形成一種由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個體文化和群體文化組合而成的獨特的班級文化模式[6]。繼承性原則是指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要繼承和發揚各類高等職業院校長期形成的優良文化傳統;創新性原則是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探索信息技術環境下高等職業教育特有的班級文化建設內涵,結合自身學校辦學發展優勢,將班級文化建設與學校文化建設緊密結合。
參與性和教育性相統一的原則 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塑造著人。在班級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會形成自己的班級文化,反之這個集體里的存在方式也會影響教師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各個層面都會通過顯性與隱性的方式受到班級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影響,通過教師、學生在班級生活的一切領域體現出來,從而實現班級文化引導、熏陶、塑造、培養的功能。
班級文化是在班級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影響教師和學生的,包括班級內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7]。因此,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班級文化建設,應遵循“參與性和教育性”相統一的原則。參與性原則是指班級文化建設應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搭建信息技術平臺,調動家長、教育、社會的共同參與,共同建設自己的班級文化;教育性原則是指師生共同參與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能夠受到班級文化的影響和教育,最終實現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
現有研究關于“班級文化”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但一般認為,班級文化包含三個方面,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8]。因此,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班級文化建設也應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個方面,如圖1所示。
“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主要包括現實的物理環境文化建設和虛擬的網絡環境文化建設兩部分。現實物理環境主要是指信息化教學設施(計算機、桌椅、投影儀、智慧教室、智慧課桌等智能化設備)、圖書館、專業實訓場地、班級寢室等物質性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其所反映出來的文化蘊意。虛擬物質文化環境主要是指現實班級物質形態的網絡化,這是對傳統班級物質形態的擴充,其構建的主要途徑就是要構建班級網絡、智慧校園、智慧班級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即構建網絡虛擬教室在線并擴充真實的教室環境。
“規范”“有效”的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的保障,是外顯的制度化了的行為規范、模式化了的行為方式,包括班級中各種規章制度、行為規范、紀律準則等,也包括班級中約定俗成的規范,甚至包括逐步形成的傳統和風氣等[9]。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共同制定的規范、有效、可實施的班級制度,如專業化的班風、專業化的班級輿論導向、線上線下的專業化班級活動規則、學生網絡信息管理制度等方面。
“以專業化為特色”的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內容、班級文化的靈魂,是班級文化的最高層面,包括班級的理想、信念、心理認知、價值取向、情感意志和班級輿論、學習態度,以及為班級成員所認同的文化意識和思想,主要通過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不斷滲透來形成和發展。它主要包括班風、學風、態度、動機、人際關系、價值觀念、理想追求等。信息技術背景下,高等職業學校的班級精神文化的職業化建設是在常規班風建設的基礎上,走職業教育的特色之路。
以教育信息化促進物質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物質文化環境 信息技術背景下的高等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應從“現實”和“虛擬”兩方面的物質文化角度進行建設。
首先,信息化班級“現實”物質文化環境建設,配備教學設施、圖書館、專業實訓場地、專業文化知識宣傳欄、班級寢室等物質性條件的基礎設施;通過基礎設施的文化內涵建設,凸顯班級專業文化的同時,將班級自身的專業特色和職業目標反映在物質環境中,使學生在班級的任何地方都能受到專業文化的教育。
其次,建設信息化班級“虛擬”物質文化環境,主要途徑是建設智慧校園、智慧班級網絡信息服務平臺、班級網絡,即構建網絡虛擬教室在線并擴充真實的教室環境。如搭建班級網站、班級論壇、微信平臺等,展示班級風采,開辟學習專欄,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強師生交流互動。通過網絡虛擬環境再現并擴充真實的物理學習生活環境,彌補硬件設施的不足,實現“虛擬”與“現實”班級物質環境的相互結合,從而優化高等職業學校班級物質文化建設。
以教育信息化創新制度文化建設,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多形態的制度文化 信息技術環境下,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應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通過各種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網絡平臺來公布和推行各項班級制度、公約和規范。
首先,運用信息技術創新班級制度的存在形式,實現班級制度的“多形態”存在。例如:通過電子公告牌來進行班級消息發布,討論和公布班級規章制度,組織班級在線討論會,在線更新班級日常行為規范得分情況。
其次,運用信息技術創新班級制度文化的運行模式,提升執行效能。例如:利用家班互動系統促進班級制度文化建設,優化班務管理,了解學生動態,管理學生成績,公布最新動態。
以教育信息化豐富精神文化建設,實現師生共同的人生追求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等職業學校的班級精神文化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體現專業化特色,走職業教育的特色之路。應該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傳播班歌班訓來弘揚班級精神文化;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創建優良班風來推進班級精神文化,優良班風對加強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具有巨大的積極作用;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構建良好人際關系來凝聚班級精神文化,加強班級人際交往[10];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微信平臺等宣傳推廣班級典型,從而實現影響整個班級的效果;通過網絡信息資源對學生進行職業就業輔導,開展以職業生涯設計為主線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師生的職業追求。■
[1]譚英海.略論班級文化及其對學生發展的作用[J].當代教育科學,2003(10):6-7.
[2]Martinez D. School Culture and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al Outcom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6):199-205.
[3]馬寧,張小艷,蘇冬.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下的班級文化建設[J].現代教育技術,2014(4):119-125.
[4]吳昊瑜,劉歡,任友群.“互聯網+”校園: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新階段[J].遠程教育雜志,2015(4):8-13.
[5]袁紫,燕徐丹.以學生職業道德形成為導向的班級文化建設[J].職業教育,2015(7Z):33-36.
[6]周淼泉.新建本科師范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原則與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22):78-80.
[7]李春華.文化的“化人”與思政的“育人”[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9):138-144.
[8]許瑞瑞.我國班級文化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J].基礎教育,2012(5):25-32.
[9]王家云.班級管理優化與良好班級文化培育[J].江蘇教育研究,2009(2):24-27.
[10]劉進燕.信息環境下中學班級文化建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7):59-60.
G658.1
B
1671-489X(2016)12-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