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露 鐘肖紅 劉文明 郭龍斌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手術室 廣東 廣州 510095)
?
個性化護理干預在乳腺癌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黃露鐘肖紅劉文明郭龍斌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手術室廣東 廣州510095)
目的探討個性化護理干預在乳腺癌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行乳腺癌手術的70例女性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個性化護理,在手術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依從性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個性化護理干預應用于乳腺癌手術中可提高患者依從性,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滿意度較高。
個性化護理;乳腺癌;應用效果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其發生是年齡、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數據顯示,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已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2]。目前,乳腺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手術方式的不斷更新加上各類綜合輔助治療使患者腫瘤復發率得到降低,生活質量有了極大提高。臨床工作中發現,乳腺癌手術過程中優質護理工作對患者也有極大的益處。個性化護理是指針對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種、疾病的不同階段以及文化程度、生活習慣、情感特征、家庭社會關系等實施的個性化護理措施[3]。本研究通過對乳腺癌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探討個性化護理在乳腺癌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行乳腺癌手術的70例女性患者,其中乳腺癌改良根治術48例,乳腺癌根治術15例,乳腺癌擴大根治術7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平均年齡為(42.6±8.1)歲,對照組平均年齡為(44.3±8.5)歲。兩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法。囑患者術前12 h禁食水,做好術前準備及手術器械消毒與清點。術中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配合醫護人員工作。
1.2.2觀察組實施個性化護理。除常規護理外,個性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2.2.1術前護理①術前1 d訪視患者,閱讀患者病歷及各項檢查報告,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針對不同情況擬訂個性化護理方案。②采取合理方式與患者溝通,使不同文化層次患者均能了解手術過程及注意事項,增強治療信心。③以問卷形式評估患者術前心理狀況[4]。④向患者家屬介紹病情,使患者充分獲得家屬的理解與支持。
1.2.2.2術中護理①將手術室溫度調整為適宜值。②到達手術時間后,對行動不便或體質較弱的患者予以攙扶與安慰。③手術時盡可能保護患者隱私,巡回護士陪伴在患者身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鼓勵患者促使其積極配合手術。④對疼痛敏感者,應幫助其分散注意力,同時采取精神安慰、聽輕音樂及松弛療法等以提高痛閾,使疼痛感降到最低程度。對已感覺疼痛者,耐心講解有關麻醉知識,消除患者對疼痛的恐懼。按Numric疼痛評分法評估疼痛程度,向麻醉師匯報,適當給予對癥處理,以解除患者的痛苦。⑤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發現異常則及時告知醫生并采取措施。⑥手術結束后清理患者身上血跡,陪伴患者返回病房。
1.2.2.3術后護理注意傷口及血運情況,保持包扎松緊度適宜,保證正常血運。維持有效引流,指導功能鍛煉,注重心理疏導。
1.3觀察指標
1.3.1依從性制定治療依從性量表,包括患者保持積極樂觀情緒、服從手術計劃、履行康復恢復計劃、堅持運動及主動應對5項。3項及以上符合者為依從性好。
1.3.2焦慮程度采用Zung焦慮自評表(SAS)[5]進行評估,包括20個項目,每項有4個等級,最低1分,最高4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1.3.3滿意度術后回訪對乳腺癌手術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滿意程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依從性觀察組32例(91.43%)依從性好,對照組25例(71.43%)依從性好。觀察組依從性優于對照組(P<0.05)。
2.2SAS評分兩組護理前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實驗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比較±s,分)
2.3滿意度觀察組滿意33例,一般2例,滿意度為94.28%;對照組滿意22例,一般9例,不滿意4例,滿意度為62.85%。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目前,全世界范圍內乳腺癌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嚴重影響著女性身心健康。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乳腺癌治療效果雖有提高,但患者的認知水平、心理素質、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等多種因素也影響著患者對后續治療的依從性和術后恢復。傳統的常規護理模式下,護士主要是執行醫囑,很少從治療的角度來看待護理過程,對患者及家屬的身心方面關照不夠,不能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同時容易忽視不同環節的護理工作對最終治療結果的影響,因此并未將護理工作的效應最大化,使得患者不配合治療、抗拒手術。個性化護理理念要求把常規護理工作與患者自身特點相結合,制定出靈活、貼切的護理服務措施,以滿足患者的不同需求。術前訪視可充分了解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合適的護理方案,重建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增強治療信心,消除不良心理,這對后續手術的進行具有積極作用。術中體貼、恰當的護理可讓患者產生充分的信任感從而配合手術。術后結合患者不同情況適當宣教,指導其正確的術后恢復方式,不僅有利于術后快速恢復,而且更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本研究中采取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的觀察組患者依從性較采取常規護理的對照組高,焦慮狀況(SAS評分)得到明顯改善,滿意度亦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個性化護理干預應用于乳腺癌手術中可提高患者依從性,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滿意度較高。
[1]戴瓊,杜玉開.女性乳腺癌發病危險因素探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18(1):71-73.
[2]方瓊英,吳瓊,張秀玲,等.乳腺癌的流行現狀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2,29(5):333-335.
[3]趙惠霞,王欣.個性化護理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探討[J].護理研究,2005,19(4):642-643.
[4]閻輝,張良斌,閆秀杰.術前訪視對乳腺癌患者手術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10):917-918.
[5]王征宇,遲玉芬.焦慮自評量表(SAS)[J].上海精神醫學,1984,(2):73-74.
R 473.6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139
201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