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丹
情人節的英文原文并非“Lovers Day”,而是“Valentines Day”,直譯應為“圣瓦倫丁節”,那么漢譯是否發生了“翻譯事故”?我覺得多少有點。
在情人節,如果登錄美國時尚網站,輸入“圣瓦倫丁節”幾個字,出來的結果80%是關乎吃的,其中的80%更關乎巧克力,每個頁面都讓人看得垂涎三尺。
據說,日本巧克力公司一年的收益有一半都來自情人節;也有統計說,情人節那一周,全球的巧克力銷量高達 2630.8萬公斤。
我一直覺得情人節與巧克力結緣,實在是現代時尚的一個奇跡。要知道,羅馬天主教皇正式確認2月14日為圣瓦倫丁節,發生在公元5世紀晚期,那時候,歐洲人還沒聽說過巧克力呢。遠在拉丁美洲的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人倒是先享用了將近1500年巧克力。歐洲人吃到巧克力,要等到15世紀哥倫布從美洲大陸返回之后了。在他向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敬獻的禮物中,除了黃金,還有這種像春藥的東西。歐洲貴族立刻迷上了它迷人的口味和神奇的傳說。尋常百姓則又等了幾百年,到19世紀初才吃到英國吉百利糖果公司批量生產的巧克力。此時,它跟圣瓦倫丁節仍然沒有任何瓜葛。1861年,吉百利家族一個名叫理查德的人突發奇想,做出了一只心形包裝盒,并特意選在情人節上市,這才算正式開啟了巧克力與情人節的不解浪漫之緣。
現代科學研究隨后發現,巧克力中含有苯乙胺,這種元素可觸發某種如墮愛河的感覺,更為巧克力與情人節結合的浪漫關系做出了合乎情理的解釋。
情人節登陸中國,應該是近十幾年的事吧。網上有不少關于西方情人節和中國七夕情人節哪個更受歡迎的調查,答案大多是前者,其中的一個理由是,年輕人覺得七夕不夠浪漫。其實,如果了解中西兩個情人節的由來,就會知道此言差矣,七夕不知比圣瓦倫丁節浪漫多少呢。
據西方宗教傳說,2月14日非但不是一個浪漫的日子,簡直是個悲苦的跟殉道和犧牲有關的日子。幾種傳說中最被肯定的一個故事是:羅馬皇帝認為已婚男子不愿離家當兵,因此發布了一道禁止結婚的法令,一位名叫圣瓦倫丁的主教卻違背皇帝旨意,秘密為青年戀人舉行婚禮,因此遭到監禁。因為他不肯接受皇帝對其放棄基督教的規勸,于公元273年2月14日被處死。圣瓦倫丁節在這個故事下面存在了1000多年,直到1382年英國詩人喬叟發表《百鳥會議》一詩。他在詩中寫道:“因為這是圣瓦倫丁節,這一天所有鳥都會來此選擇他們的配偶。”圣瓦倫丁節這才有了青年戀人相愛的寓意。不過,也有人指出,其實2月中旬的英格蘭還很寒冷,不可能是鳥類的交配日。但無論如何,圣瓦倫丁節從此有了春日萬物恣情生長的寓意,那么,最后它與巧克力結緣,也就絕對不是偶然發生的時尚故事了。
(翔 飛摘自《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