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珥
1884年,日本遣伊藤博文來天津,與李鴻章談判中日條約。這是李鴻章與伊藤初次見面。
對于比自己年輕18歲的伊藤,李鴻章相當欣賞,他在向中央提交的秘密報告中指出:“伊藤久歷歐美各洲,極力模仿,實有治國之才,專注通商睦鄰、富國強兵之政,不欲輕言戰事、吞并小邦。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患而非目前之近憂,尚祈當軸諸公及早留意。”根據10年后他們的回憶,在兩人的談話中,伊藤已經提出了中國改革需要漸進的看法:“中國地廣人眾,變革諸政應由漸而來。”歸國后,伊藤也對其國人分析了中國當時的改革。
首先,他肯定中國的改革在短期內一定見效,“三年后中國必強”,但是,日本對“此事直可不必慮”。日本之所以不必擔心中國,主要因為中國的改革將遭到巨大的內部阻力。他安慰那些被中國的崛起態勢,尤其是被袁世凱在朝鮮以亮劍精神震驚的日本人,中國“雖此時外面于水陸軍俱似整頓,以我看來,皆是空言。緣現當‘法事(即中法戰爭)甫定之后,似乎發奮有為,殊不知一二年后,則又因循茍安,誠如西洋人形容中國所說又‘睡覺矣”。
伊藤提出了他對中國改革的兩個基本看法:一、中國必須改革,但中國的改革內部壓力大,動不動要“睡覺”;二、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的改革必須漸進。基于此判斷,他認為,當下日本要韜光養晦,暫避中國的鋒芒與銳氣。只要避開中國的鋒芒,“若平靜一二年,言官必多參更變之事,謀國者又不敢舉行矣”。
對于“言官”之危害,伊藤看得相當準確。10年之后,甲午戰爭爆發,而當中日兩國在朝鮮慘烈激戰時,一顆“炸彈”卻在紫禁城內引發軒然大波:江南道監察御史張仲炘彈劾正當前敵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罪名是駭人聽聞的腐敗、通敵。軍機處迅速拿出了處理意見,各項指控“皆系影響之詞,曖昧之事,礙難查辦”。此事對李鴻章刺激頗大,他后來激烈指責“言官制度最足壞事”。
伊藤博文在1884年的分析中,不僅看到了“言官”的危害,還看到了即便是中國改革派官員,“腹中經濟,只有前數千年之書,據為治國要典”。他認為,日本的對策,“此時只宜與之和好”,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發行鈔票,“三五年后,我國官商皆可充裕,彼時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
在伊藤發表這通“中國又睡覺矣”的高論不久,日本宣布實行內閣制,伊藤出任首屆內閣總理大臣。甲午戰爭后,李鴻章前往日本談判。在下關(馬關),與伊藤博文第二次見面。這兩位分別主導了中日改革的政治家,談及兩國的改革。李鴻章對伊藤說:“亞細亞洲,我中日兩國最為鄰近,且系同文,詎可尋仇?今暫時相爭,總以永好為事。如尋仇不已,則有害于華者未必于東有益也。試觀歐洲各國,練兵雖強,不輕起釁。如我兩國使臣彼此深知此意,力維亞洲大局,永結和好,使我亞洲黃種之民,不為歐洲白種之民所侵蝕也。”
對于李鴻章打出的同文同種友誼牌,伊藤博文不接茬,他直接談及最為關鍵的改革話題:“十年前我在津時,已與中堂談及,中國何至今一無變更?本大臣深為抱歉!”李鴻章唯有嘆息。馬關談判之中,李鴻章與伊藤唇槍舌劍之外,亦有交心之言。
李鴻章曾說:“我若居貴大臣之位,恐不能如貴大臣辦事之卓有成效!”
伊藤道:“若使貴大臣易地而處,則政績當更有可觀。”
李鴻章道:“貴大臣之所為,皆系本大臣所愿為;然使易地而處,即知我國之難為有不可勝言者。”
伊藤說:“要使本大臣在貴國,恐不能服官也。凡在高位者都有難辦之事,忌者甚多,敝國亦何獨不然!”
伊藤博文是個性非常張揚的政治家,其甚至有詩云:“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一點都不掩飾。這樣的個性,如果在中國特色的官場里,“恐不能服官也”還真是實話,也可算是他對中國國情的深刻了解。
(流 光摘自《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第12期,王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