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文倩
出行宜忌
○郗文倩

出行是大事,所以要選良辰吉日,這在古代直到近世仍是民間十分普及的風習。如何選擇良辰吉日?過去用黃歷(一作皇歷),里面明確規定某日“宜出行”,某日“忌出行”。現在人們所用的日歷,但凡內容詳盡些的,除了標明陰陽歷,也大都同時標注上述內容,只是各地習俗講究不同,黃歷里面的說法也不盡一樣。比如我手頭有本今年印行的《香港謙和正宗通勝皇歷》,略查了一下,按照農歷(陰歷),去年臘月(農歷十二月)只有7 7天“宜出行”,有5 5天“忌遠行”;今年正月(一月)則有2525天注明“宜出行”,只有正月初十和正月二十二“忌出行”。所以,阿彌陀佛,幸好正月有那么多天可以出行,否則怎么串親戚旅游呢?
看黃歷再決定是否可以出行,今天看來,已經近乎玩笑了。可在神秘主義信仰的時代,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有各種約束和禁忌,按照黃歷行事卻是相當嚴肅的一件事。湖南云夢曾出土秦代《日書》,就類似我們今天的黃歷,里面有關行忌的內容有十四種,全年“不可以行”的行忌達165165日,將占全年日數的一半。假如嚴格按照書本行止,難免要畏首畏腳的。《漢書·游俠傳》就曾記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說西漢末年王莽敗亡時,兵禍頻仍,亂兵所到之處,大家紛紛避走。有個叫張竦的人本來事先已經得知家里會遭兵禍,按理應當趕緊跟大家一起逃離,然而,恰逢那天是“反支日”,是當時人們忌諱出行的日子,于是執意不走,最終死于亂兵刀下。史載張竦曾為京兆史,且博學通達,可見,出行宜忌對人們生活影響之深,也并不是只有文化水平低的普通老百姓才會“迷信”的。
假如恰逢良辰吉日,適合出行,古人也要做一番功課,那就是祭祀“路神”,祈求獲得福佑,這種儀式被稱作“祖”,也叫“祖道”。祖道作為一種出行禮儀,非常古老,《詩經·大雅》中就有兩首詩記載了這一活動,《烝民》:“仲山甫出祖,四牡業業,征夫捷捷。”《韓奕》:“韓侯出祖,出宿于屠。”從后來的各種史料看,祖道儀式全程如下:先堆土臺像山形,樹草木為神主,叫做軷(音拔),之后,用蕭草牲脂等祭品來獻神,待路神享用過之后,再以車騎碾過軷壇,被稱為“犯軷”,以示一路無險難。所祈求的神靈也是有名有姓的。一種說法是黃帝之子,名累祖,因好遠游,死于道路,故祀以為道神;還有一種說法是共工之子,名修,也是好遠游,相傳此人極好旅游,只要“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
從心理學角度看,儀式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其氣氛莊嚴、程式規范、意蘊豐富,能夠產生心理暗示,可以對心靈產生慰藉作用,因此,祖道儀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人們出行的緊張心理。祖道時以美酒飲食奉獻神靈是祈求神靈福佑,而以車騎碾過軷壇的“犯軷”行為似乎又有一定威懾的意思,民間信仰對待神鬼常常持這種恩威并施的態度,既有請求和報謝,亦時有命令和威脅,因此,與之相配套的,還有一系列祝辭咒語。
祖道儀式是古人對未知世界的干預活動。在古代特殊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對儀式規矩格外重視。儀式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嚴肅形式,它對未知提供某種權威解釋,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人們對出行的猶疑或畏厭情緒。當人類對自然、對人自身的認識還停留在一個相對低下的階段,來自自然的威懾和人們心理、情感上的變化都得不到“正確”的解釋,儀式便有了存在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