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華
摘 要:治國理政能力,是執政集團利用政治資源、政治智慧及政策等手段與方法,來維護其執政地位、實現其政治目標的能力。回顧95年的歷程,中國共產黨對于治國理政問題一貫高度重視,在治國理政能力建設方面歷經初步探索、全面實踐、縱深發展的歷程,既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偉大成就,也積累了寶貴經驗。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要總結歷史經驗,直面風險挑戰,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和戰略思路,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能力;歷程;經驗啟示
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鞏固和執政合法性的保持,一方面取決于中國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另一方面取決于自身治國理政能力。回顧95年歷程,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能力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上既取得了偉大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對于當前和今后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富有啟迪意義。
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能力建設歷程回顧
1.局部執政期間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 (1927年-1949年)
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是從1927年毛澤東領導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的,這也是我黨治國理政局部的首次嘗試。此后,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在不同時期、不同范圍有過多次根據地局部執政經歷,其中有三次局部治國理政能力建設實踐很有特色,值得研究。
第一次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工農民主專政的新型政權。1931年11月,我黨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并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二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及抗日民主共和國的政治主張,開始了在各抗日根據地局部執政的新實踐。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各根據地治理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三三制”原則,在陜甘寧邊區及各級抗日根據地普遍推行,這是中國共產黨在較大區域中持續進行局部執政的一次成功實踐,也為后來全國執政積累了寶貴經驗。第三次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和新鮮經驗。特別是華北解放區的建立和華北人民政府委員會的誕生,都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局部執政的第三次嘗試,為黨在全國范圍內執政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在組織上作了重要準備。這三次局部執政及其治國理政經驗的積累,為中國共產黨最終奪取全國政權,實現在全國范圍內的治國理政,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一時期,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成就主要有:在社會建設理論上,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為新中國基本建構奠定理論基礎;在經濟建設上,強調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政權建設上,提出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原則;在民主政治建設上,制定具有“憲法”性質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在黨的建設上,強調發展黨內民主,從思想政治、組織和作風等方面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
2.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1949年-1978年)
從1949年至1952年,黨正確處理了政權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軍事斗爭與國際斗爭的關系、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做主的關系,獲得了初步的執政經驗。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在黨的執政史和社會主義民主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一些重要法律的通過并正式頒布,是黨領導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和歷史起點,也標志著黨的治國理政進入新階段。經過三大改造,黨領導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1956年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為尋找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執政規律,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既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也經歷了重大的曲折。《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標志著黨在全國執政條件下探索治國理政規律的開始。黨的八大鑒于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以及對黨所處地位和擔負任務的清醒把握,首次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加強執政黨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方針和政策。黨的八大后,全黨開展整風運動,更好地從各方面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這一時期,“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1]但由于當時對執政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作了過于嚴重的估計,導致反右斗爭擴大化,乃至發生十年“文革”,是黨在治國理政過程中的重大挫折和失誤。
這一時期,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成就主要有:通過沒收官僚資本、穩定物價、統一財經、發展生產等措施及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實現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并舉,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通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等,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體系,奠定了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基石;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確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建立了與新的社會經濟、政治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社會信念、信仰和價值觀;通過開展“三反”、整風、整黨等運動,加強了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克服黨內官僚主義、命令主義作風和居功自傲情緒,保持了黨的先進性,提高了黨的戰斗力,改善了黨群關系。
3.改革開放以來至黨的十八大前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1978年-2012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深刻吸取長期“左”的錯誤尤其十年“文革”的教訓,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于加強黨的領導對于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的系統性理論思考已經開始。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國際環境、時代的要求和黨自身存在的主要問題,逐漸形成和構建了黨的治國理政理論框架。黨的十四大首次提出了“努力提高黨的執政水平和領導水平”的問題,黨的十五大突出強調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首次提出黨的建設所面臨和需要認真解決的兩大歷史性課題,即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執政水平和拒腐防變的能力。黨的十六大以來,從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設、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等方面,對黨的治國理政能力理論提出理論架構。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在黨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概念,對黨的執政能力理論提出了理論架構,即包括執政理念、執政基礎、執政方略、執政體制、執政方式、執政資源、執政環境七個基本范疇。endprint
這一時期,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的主要成就有: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內涵;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逐步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根據黨的歷史使命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艱巨任務,逐漸形成和構建了黨的執政能力,即治國理政能力的理論框架和建設思路。
4.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 (2012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當前在黨風建設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防止和克服脫離群眾這個黨執政后面臨的最大危險,從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重視運用群眾觀點和方法來解決當今中國社會現實問題,特別是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改革過程中面臨的新矛盾和問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攬子方案,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化體制五大體制改革要點。從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開創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新局面,從貫徹落實八項規定到切實改變工作作風,從確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提出“中國夢”,從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到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蘊藏鮮明時代內涵的治國理政總體方略與時俱進、不斷發展[2],使黨的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全面推進,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向新的境界。
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認識更加深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明確,對治國理政的思想認識及其能力建設達到新高度,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全方位推進,治國理政新成就舉世矚目,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寫下人類發展新篇章,黨的形象和威望不斷提升,也以實際行動進一步鞏固了執政地位,贏得了人民尊重。
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能力建設的經驗啟示
黨的治國理政面臨的時代性課題,就是如何在推進中國整體轉型升級過程中,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在長期開展治國理政能力建設探索與實踐方面的經驗和思想,始終堅持以解決問題為重點,為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提高黨的治國理政能力指明了方向,也為當前和今后提供了寶貴啟示。
1.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也是我黨治國理政的思想保證。95年來的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什么時候堅持實事求是,黨就能夠形成符合客觀實際、體現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意愿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黨和人民的事業就能夠不斷取得勝利;反之,離開了實事求是,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受到損失甚至嚴重挫折。”[3]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每一步前進,革命、改革和建設的每一步發展,都是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黨所遭遇的每一次挫折,都是背離實事求是的結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突破“左”的思想束縛,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領導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新時期,黨要繼續做好治國理政,帶領中國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就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于新的實踐、新的發展,著眼于對重大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既要堅持又要發展,既要傳承又要創新,才能保證正確的前進方向,在治國理政方面取得一個又一個新成就。
2.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程,先后走過了建國初期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開放時期。這三個時期的經驗說明:必須尊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高度重視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作用,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讓民眾充分享有發展經濟的自主權。改革作為一次新的偉大革命,不是對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否定和拋棄,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地領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從經濟層面講,就是突破計劃經濟模式,堅定不移地走市場經濟道路,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由此使我國經濟社會得到迅速發展。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都既要堅持又要完善,始終堅持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全面審視和科學分析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態勢,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對于執政黨來說,其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其治國理政能力的高低。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依靠自己的發展,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歷史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工作中心、思路方法和重大舉措都要隨之作根本調整,實現由“階級斗爭”向和平發展的轉變,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民富國強。當前,中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社會也進入所謂“矛盾凸顯期”, 面對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構建開放性經濟新體制為目標,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要加快又要全面,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努力走出一條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新路,這也是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endprint
4.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統一的整體。黨治國理政的歷程表明: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治國理政才能治得好;只有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廣泛支持。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改革、發展、穩定各個方面,始終堅持一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關鍵要把握好兩點:一是理性執政,即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深刻把握的基礎上,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要符合中國國情,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必須理性務實,在事關全局的決策上,要充分權衡和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政績觀,切不可為追求一時表面繁榮,搞勞民傷財的短期行為、政績工程;二是廉潔執政,即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牢記“兩個務必”,始終保持和發揚清正廉潔的傳統,運用現代政治法律制度規范公共權力,建立權力制約、監督機制,堅決防止、制止和懲治脫離群眾、腐敗叢生的現象,堅決防止在黨內形成特權階層和既得利益集團,只有這樣,才能既為民造福又清正廉潔,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5.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現代政黨政治的基本要素,構成了黨的治國理政方式的基本框架。科學執政是基本前提,民主執政是基本內容,依法執政是基本途徑,三者相互聯系,辯證統一。一個執政黨只有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才能做到理性執政和廉潔執政。面對黨的歷史方位和歷史使命、執政環境和執政隊伍發生的新變化,黨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方面還有“不適應”“不符合”問題,有些黨員領導干部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現象。科學執政,就是執政始終合乎規律性,體現時代性,富于創造性,尊重客觀規律,結合世情、國情和黨情的深刻變化,用科學的思想、制度和方法來配置和運用權力,協調人、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的關系,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民主執政,就是強調黨在運用權力、管理國家事務時要遵循民主制度和程序,做到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不斷強化“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意識,就要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做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和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依法執政,就要做好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范化,排除一切政治、政績、意識形態乃至個人利益上的利害關系,一切以遵循符合客觀規律為最高準則,慎重決策、科學決策,絕不片面追求“政績”。
6.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選擇的結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加強黨的建設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提高自身生機與活力、做好治國理政的根本保證。為了更好地勝任使命,中國共產黨要始終適應時代要求,始終以黨的先進性建設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勇氣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使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征程中充滿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當前,黨的建設方面積累和正在發生的問題依然較多,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面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改進作風、糾正“四風”、從嚴治黨的任務依然繁重。要從新的實際出發,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解決前進中的現實問題,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面從嚴治黨,在黨的建設上既要抓住重點又要全面推進,最終都要體現和落實到不斷提高治國理政水平上來,黨的治國理政才能更加有能力、敢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向前推進。
以史為鑒,有助于我們透徹理解歷史經驗的實質,在新的起點上更好前進。回顧歷史,中國共產黨95年的治國理政能力建設已取得歷史性成就。前瞻未來,面對新時期來自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的一些嚴峻挑戰,黨要繼續保持執政地位,就需要總結歷史經驗,確立全新的戰略思維方式,直面改革深水區和矛盾凸顯期的各種問題,不斷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要以馬克思主義寬廣眼界和戰略思路,科學回答和解決好“怎樣執政、執好政”的問題,冷靜應對風險挑戰,科學把握難得機遇,有效化解各種矛盾,進而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在不斷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的基礎上,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本文系北京印刷學院2016年科研項目“治國理政: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與中國共產黨的比較與啟示”(項目編號:R1512000632)
參考文獻:
[1]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93.
[2]風帆高揚 向著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紀實[N].人民日報,2016-01-04.
[3]習近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N].學習時報,2012-05-27.
(作者單位:北京印刷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卜 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