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存艾

【摘要】 目的 探究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在剖宮產中的不同臨床療效。方法 980例行剖宮產分娩的產婦, 其中400例二次剖宮產產婦作為瘢痕子宮組, 580例行剖宮產的初產婦作為非瘢痕子宮組。對比兩組產婦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新生兒體質量、Apgar評分。結果 非瘢痕子宮組產婦的手術時間(38.6±6.4)min、術中出血量(185.2±35.6)ml均明顯小于瘢痕子宮組(63.8±7.2)min、(254.5±42.6)ml,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瘢痕子宮組新生兒體質量(3.41±0.84)kg、Apgar評分(8.28±1.05)分, 與非瘢痕子宮組(3.35±0.76)kg、(8.34±1.26)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會導致手術出血量的增加, 手術時間的延長, 增加手術風險。
【關鍵詞】 瘢痕子宮;非瘢痕子宮;剖宮產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073
在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術以及子宮畸形矯治術等術后常常會導致子宮瘢痕產生, 其中在剖宮產手術中子宮瘢痕最為常見[1]。隨著近幾年剖宮產手術的大大增加, 再次剖宮產也成為了剖宮產指征的的前列, 但在剖宮產術后極易造成子宮切口形成瘢痕, 這種瘢痕子宮會在孕婦再次妊娠時大大增加再次剖宮產的難度。為此, 本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行剖宮產分娩的產婦980例作為研究對象, 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式探究非瘢痕子宮剖宮產與瘢痕子宮剖宮產之間的區別,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行剖宮產分娩的產婦980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400例二次剖宮產產婦作為瘢痕子宮組, 580例行剖宮產的初產婦作為非瘢痕子宮組。瘢痕子宮組產婦年齡22~37歲, 平均年齡(28.6±5.8)歲,
孕齡36~41周, 平均孕齡(38.8±1.9)周。非瘢痕子宮組產婦年齡23~37歲, 平均年齡(28.5±4.7)歲, 孕齡37~41周, 平均孕齡(38.9±1.7)周。兩組年齡、孕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瘢痕子宮組剖宮產產婦采取切除原手術瘢痕切開腹壁的方式進行。瘢痕為腹壁縱切口者, 切除瘢痕后可順利到達腹膜層。部分腹壁與腹膜出現粘連現象, 因此可稍作分離或不作分離直接開腹。瘢痕為腹壁橫切口者, 在切除皮膚瘢痕后, 于脂肪層切開一小口, 鈍性撕開, 橫形剪開筋膜。非瘢痕子宮組剖宮產產婦則采用子宮下段橫切口的方式進行, 縫合腹膜。
1. 3 觀察指標及評分標準 對比兩組產婦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新生兒體質量、Apgar評分。Apgar評分標準涉及以下方面:①皮膚顏色:全身皮膚呈粉紅色為2分, 手腳末梢出現青紫色為1分, 全身呈青紫色為0分。②心搏速率:心搏有力>100次/min為2分, 心搏微弱<100次/min為1分, 聽不到心音為0分。③呼吸:呼吸規律為2分, 呼吸節律不齊為1分, 沒有呼吸為0分。④肌張力及運動:肌張力正常為2分, 肌張力異常亢進或低下為1分, 肌張力松弛為0分。⑤反射:對彈足底或其他刺激表現出大聲啼哭為2分, 低聲抽泣或皺眉為1分, 毫無反應為0分。五項得分連續相加, 最后評分為7~10分者屬于正常新生兒, 4~7分者考慮患有輕度窒息, <4分考慮有重度窒息。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非瘢痕子宮組產婦的手術時間(38.6±6.4)min、術中出血量(185.2±35.6)ml均明顯小于瘢痕子宮組(63.8±7.2)min、(254.5±42.6)ml,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新生兒體質量及Apgar評分比較 瘢痕子宮組新生兒體質量(3.41±0.84)kg, Apgar評分(8.28±1.05)分;非瘢痕子宮組新生兒體質量(3.35±0.76)kg, Apgar評分(8.34±1.26)分;兩組新生兒體質量及Apgar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剖宮產是目前臨床醫學中常見的產科手術, 也是目前解決難產及其他產科并發癥的有效手段[2]。近年來, 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瘢痕子宮剖宮產產婦逐漸增多。就本實驗研究資料看, 瘢痕子宮剖宮產的孕婦年齡呈偏大趨勢。此外, 有過一次以上剖宮產的產婦會形成瘢痕子宮, 為了防止自然分娩時子宮出現破裂, 不少產婦會選擇再次剖宮產。就目前來看, 剖宮產術主要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第一次手術留下的粘連問題。從本組瘢痕子宮組產婦的剖宮產手術時間可以發現, 產婦手術時間明顯延長就是因為二次手術需要分離粘連造成的, 時間的延長無疑就會加大術中出血量, 這也表明瘢痕子宮剖宮產的風險要大于非瘢痕子宮剖宮產。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非瘢痕子宮組產婦的手術時間(38.6±6.4)min、術中出血量(185.2±35.6)ml均明顯小于瘢痕子宮組(63.8±7.2)min、(254.5±42.6)ml, 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瘢痕子宮剖宮產的風險要大于非瘢痕子宮剖宮產, 這一結論也與胡小柳[3]在《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38例的臨床對比分析》中提到的瘢痕子宮在修復時, 由于子宮體與子宮下段的修復特點不同, 因此上下宮壁薄厚不一, 易導致宮縮乏力、切口撕裂等增加手術中出血量的現象, 增加手術風險的結論非常相似。再行剖宮產手術時, 臨床醫師要嚴格掌握剖宮產的指征, 認真評估產婦手術的風險, 以降低剖宮產的可控性風險, 保證母嬰安全[4, 5]。另外, 加強孕期保健, 控制胎兒體重, 減少巨大兒的發生, 加強助產技術, 降低剖宮產率, 可以降低遠期并發癥, 進一步保障母嬰安全。
參考文獻
[1] 陳琴, 戴文娟, 何雪美. 對比分析對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孕婦進行剖宮產手術的療效. 當代醫藥論叢, 2014(8):252-253.
[2] 吳迪. 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患者剖宮產術后的對比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1):18-19.
[3] 胡小柳. 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38例的臨床對比分析. 中國當代醫藥, 2009, 16(17):157-158.
[4] 林敏. 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臨床對比分析. 當代醫學, 2015(18):44-45.
[5] 夏嘉紅. 瘢痕子宮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臨床對比探析. 中國衛生產業, 2014(2):96-97.
[收稿日期:2016-03-17]